吉凶军宾嘉都包含什么,吉凶军宾嘉分别是什么

六部是指哪六部?分别管理什么职务?

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

1、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2、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

3、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4、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5、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6、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

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中书省颁布的皇帝的诏令和政令,如果门下省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是不可行应驳回。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无其他权利。这样严密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使他们有监督和牵制。

3、分散相权,集中: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

清朝时期的八部尚书都哪八部???每部的职能是什么???

清朝只有6部``没有8部``《刑部,兵部,礼部,工部,吏部,户部》
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清代于天聪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初以贝勒(亲王、郡王) 分别总理各部部务;各设满洲、蒙古及汉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总理部务;并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启心郎未改,至顺治十五年裁。雍正元年(1723)以后常以大学士兼管各部,尚书以下各官时有增减。据光绪朝《大清会典》及《历代职官表》记载,清代各部职官设有: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务、笔帖式、七品小京官等。六部职掌,明清略同,各部下辖诸司及官属,则有出入。
吏部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涉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礼部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物件,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
工部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拿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吉凶君宾嘉都是指是什么 意思

周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对服制、道具、仪式、过程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程颐亦曰:“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

三公九卿中的九卿指的是哪些官?他们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呢?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始皇完成大一统之后所实行的一种制度。在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的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机构。



秦时,三公主要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总览国家行政工作,有点像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太尉主管军事,有点像今天的军委主席。御史大夫主要是监察百官,有点像今天的国家纪委。到了汉朝,三公又指的是司马、司空和司徒。

接下来说说九卿,九卿指的是常奉、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常奉

常奉是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地位非常高,属于九卿之首。同时,他们还掌管着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到了汉景帝时期,便改名为太常。

郎中令

郎中令主要掌管宫殿的警卫工作。除此之外,他们还兼着一些其他的工作,包括征讨屯戍、以使者身份策免或策封官吏、参与皇帝的丧葬活动、典校图书、荐举贤良方正等等。

郎中令看着不怎么样,但实际的权力却很大,比如李广就曾经担任过郎中令。

在汉武帝时期,郎中令还曾经改过一个名字,叫光禄勋,后来又叫光禄卿。



卫尉

卫尉是掌管宫门警卫的官员,是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隋以后改掌军器、仪仗等事。

我们熟知的《大秦赋》中跟着嫪毐一起谋反的,就有个叫卫尉竭的,有了他的帮助,嫪毐才有底气去谋反。

汉景帝时期,卫尉曾经改名为中大夫令,后来又把名字改了回来。

太仆

太仆掌管着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车府主管皇帝乘坐的车辆,其余皆为主管马厩之官。太仆更重要的职掌是兼管官府的畜牧业。

廷尉

廷尉这个官看着就那么的吓人。是秦汉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我们非常熟悉的李斯,在当丞相之前就当的是廷尉。



典客

典客是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官员,有点像今天的外交部。汉朝的苏武回国之后,当的是典属国,与典客一起处理内外事务。

宗正

宗正主要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这个官就比较牛了,看上去没有多大职权,但实际上还是很生猛的。

按汉代八议制的规定,宗室亲贵有罪要先请,即先向宗正申述,宗正再上报皇帝,而后便可得到从轻处置。同姓王犯法,宗正也可参与审理。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是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

少府

少府主要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换句话说,少府就是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秦朝的章邯曾经当过这个官。



其实,从设置的这九卿也可以看出,古代皇帝的尊贵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守卫皇宫的直接就是两个九卿,就连管理皇帝私生活事务的都可以成为九卿之一。




为什么古代人要举行泮礼?有什么意义?

古代的泮礼就相当于现代的大型的入学典礼。表达了对学生的重视与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泮礼十分隆重且正式,这还是要追溯到孔子时候,当时泮就是学校的意思,孔子收弟子便在泮宫,众弟子行泮礼,正式开始在泮宫中的学习。泮礼可不仅仅只是一个鞠躬一声问候如此简单,每个步骤都带着古人们对学子的祝福与期盼。

第一个步骤便是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然后明事理。将衣冠摆正,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与做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做学问搞研究不歪门邪道,敢于直言正义。

第二步,便是行拜师礼,给孔子行礼,给老师行礼。给老师行礼过后就要交上束脩(就是给老师的工资),一般包含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还有肉干。其中包含着对老师的美好祝福与希望,最后交完束脩之后,再和自己同学互相行礼,意思多少有点咱俩既然认识了,以后就互相罩着了。

最后一步就是洗手——又称净手,意思也很简单,洗干净手把不好的东西乱七八糟的统统洗掉,以后学习的时候不搞幺蛾子,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上进。这些事情整完之后,就可以登记了,填写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等的学生基本信息,这个叫做“亲供”,而且最搞笑的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还要在备注里描述一下自己的长相。

这些全部做完,由老师将完整的资料统一整理,学生们就算是完成了泮礼,光荣的成为一名初学者啦!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包括上述的泮礼,统归五礼——吉凶军宾嘉,其中各有讲究,但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个讲礼节的国度,虽然现在已经不讲究这么多的繁文缛节,但是在我们心里依然保留有对古人的尊敬与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礼法合一在中国古代法制上的具体表现

夏商周:礼乐制度,是宗法制、分封制的维系。
宋明理学:万物之本源为天理,礼是天理的体现,是法的理论基础。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