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则吉凶悔吝生,吉凶悔吝生乎动者
求形容算卦厉害的对联
东八字西六爻大显神通 南风水北测字各有千秋 东西南北四方豪杰齐聚周易世界
上联:天地万物 无所不知
下联:阴阳八卦 有目共睹(人生祸福 无一不晓)
四字联
大易六爻
太卜三兆 四余七政
八卦三才
二人天合
一了子平
五六字联
烟锁池塘柳
炮架镇海城 五行通天地
八卦定乾坤 日月笼中鸟
乾坤水上萍 弘景祥三命
虚中善五行 四季秋冬春夏
八字年月日时
七字联
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位公侯伯子男
吉凶悔吝生乎动
极数知来谓之占 易中阴阳云机谋
卦内乾坤决成败 善学者还从规矩
妙悟者不在多言
多字联
八卦六爻,理通天地
两仪四象,机测鬼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百年匹配,己酉两姓相当
佛法无边,人间祸福终有数
易道玄妙,世上吉凶自分明
数点梅花,早知得失关前命
几茎蓍草,能识吉凶在此中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
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学书习易,师法自然,何患漫漫人生得与失
为人处世,崇尚圣贤,莫计滚滚红尘名和利
二木成林,二火成炎,二土成圭,木生火火生土生生不息
三金为鑫,三水为淼,三石为磊,金滴水水滴石滴滴归源
易传的主要内容是
总括起来主要有:仁、义、礼、智、勇、忠、孝等,《易传》是对《易经》的注释,其中有10篇文章,又叫《十翼》;
一、太极
太极是《易传》的重要范畴。语出《易传,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从这段话本身来看,太极一方面与二仪、四象、八卦一道作为筮法的一个基本范畴,用来指称大衍之数或奇偶未分状态,并作为六十四卦的最初根源。从这一方面看,它不具有哲学意义。另一方面,太极又包含着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内涵,揭示了一种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这又使它具有了哲学的内涵,成为一个哲学范畴。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易传》认为《易经》是一部可以预测未来、决断吉凶的筮书,而《易经》之所以能预测未来、决断吉凶,是因为《易经》是整个宇宙、整个世界的缩影,整个宇宙和世界生存发展变化的奥妙全在其中。它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正说明这个道理。
《易传》的太极作为一个基本哲学范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吕氏春秋·大乐》中讲“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还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这一说法与《易传》中太极的含义极其相似,如出一辙,联系到《吕氏春秋》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关于太一的思想当是对《易传》太极思想的继承、运用、发挥和发展。
太极关于宇宙生成说的涵义在汉代以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当时,《易经·乾凿度》认为易是无形、无象、无气、无质的,由于它处在宇宙最原始的阶段,故称之为太易。太易之后,逐渐产生了气,再演化成形态,这时称为太始。从太始开始有形,但无质地,后来有了质地,这时,被称为太素。从有气始,到有形、有质,统称为太极。宋代学者周敦颐根据太极生两仪的模式,提出了太极图说,认为宇宙开始是无极,后来生出太极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和天地。二气结合为阳变、阴合,便生出了五行,五行相生,又形成万物和人类。而宋代另一学者邵雍则按照二分法的模式提出他的看法。这使得我国古代对宇宙生
成的看法出现两大基本观点:一是由虚向实转化,二是由实向虚转化。虽然看法不一样,但二者实际上都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并把人和万物的出现看成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从宇宙本体论看,《易传》把太极看成是天地所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根据。《易传》认为卦爻象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且其变化是有规律的,但其变化的根由在太极,由太极生出乾坤,乾坤二卦相互推移又生出其它的六十二卦,其卦象虽有形,但其变化的规则是无形的,前者为器,后者为道。后来的易学大师对此大加发挥,形成了宇宙本体论的四个重要派别,即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他认为无极为无,是天地万物之本;二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他认为无形无象的太极即为理,是天地阴阳之所以然及其当然的法则;三是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认为心为太极,把心看成是宇宙的本体;四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他们认为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而从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来看,在宇宙观方面,气本论和理本论是宋代以后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阴阳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也是《易传》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周易哲学中其它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和命题都是以阴阳这一范畴为基础而展开讨论和阐释的。实际上,从易学哲学来看,阴阳是贯穿这一哲学体系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庄子·天下篇》曾指出“《易》以道阴阳”,这一语道出了易学哲学的核心在于阴阳。
《易传·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把阴阳提到道的高度上。一方面,它把易理概括为阴阳。例如:从卦画上讲,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二卦等都是一阴一阳。而就乾坤以外的各卦来讲,也都是由阴阳二爻组成,同样是一阴一阳;八卦中的六个子卦也都是相互成对,一阴一阳。六十四卦从总体上来看,它是由三十二个对立面构成的,同样体现为一阴一阳。从卦爻的变化来看,老阴和老阳的互变,本卦变为之卦,也都是一阴一阳。一卦之中,刚柔上下往来,也表现为一阴一阳。因此,离开了阴阳,《周易》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卦本意上的一阴一阳。难能可贵的是,《易传》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
及其变化的法则,它把许多具体的事物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从自然现象看,它以天为阳,以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易传·系辞》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从社会现象方面看,它又以男为阳,以女为阴;以君为阳,以民为阴;以君子为阳,以小人为阴。所以它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
小人之道也。”(《易传·系辞》)另外,它还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辟开、伸屈、贵贱、高低,它认为都是一阴一阳。从这个角度看,《易传》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当然,对立着的这些事物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运动变化的。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屈信(伸)相感而利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天地交而万物通”,“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彖·泰》)
《易传》在自然方面对阴阳的阐释体现了一种自然哲学,而天地万物生成的宇宙法则是它探讨的重要问题。它认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它以三个阳爻和三个阴爻分别代表乾坤,并以乾坤象征天地,由天地生出万物来,因此,它认为阴阳就是物,即它所谓的“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而且把阴阳看成是生育万物的实体。
值得指出的是阴阳在《易传》中作为一种实体的观点,在秦汉时期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得到了发展,并成为当时自然科学重要的指导思想。如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宇宙理论就体现了阴阳与气化相结合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代表了当时自然科学界思潮的主流。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讲,《易传》第一次把阴阳当成最高的哲学范畴来看待一切、对待一切和解释一切的。后代的哲学家通过动静等哲学范畴把阴阳、太极等范畴结合起来,因此,阴阳不仅是《易传》的最高哲学范畴,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三、刚柔
刚柔是《易传》中与阴阳相对应的重要哲学范畴,它是用以表达天地万物和卦爻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具有着和阴阳相同的性质,但层次比阴阳范畴要低。《易传·说卦》中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这说明刚柔与阴阳、仁义具有相同的含义。
刚柔主要指卦中的阳爻与阴爻,它认为阴爻与阳爻交替使用,便出现了卦象与卦爻的变化,这是刚柔在周易中很重要的一层含义。从刚柔的这一层含义来看,它认为通过刚柔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占卜吉凶。它讲“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系辞》)。这就是说,刚爻、柔爻杂错而居于六位,即刚可以在阳位或者阴位,柔也可在阳位或阴位,于是便可以显示出得失来,而表现出来的得失即为吉凶。所以,迭用刚柔可以分阴分阳,从而预见吉凶,占卜未来。而为了趋吉避凶,《易传》便提出了刚柔相济的基本主张,一方面,它主张刚强,要求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它又反对过于刚强,认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彖》)。因此,它主张刚柔要相互适应,合乎中正之道,保持谦虚的美德,它指出“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同上),“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彖》)。这实际是给处在刚强之位的统治者的一剂治世良方,即在必要的时候应对下属柔顺一点,以争取他们的拥护与支持,从而有利于其统治。对柔来讲,《易传》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柔者不能居于刚之上而处于支配地位,它指出“无攸利,柔乘刚”,认为柔居刚上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相反,自己要安心地处卑位而顺从刚,认为这样才合于中正之道,才会有好的结果,即“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彖》)。“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上)。刚柔的另一层含义指称的是自然界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易传·彖》讲“刚柔始交而难生。”这里的刚柔指称天地二气。《易传·系辞》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所望”。这里的刚柔则是指事物之阴阳对立的两方面,一般人将其理解为善恶、大小、得失、存亡、明幽等。知柔知刚,实际就是讲人们可以由善知恶、由得知失、由大知小、由存知亡等。当然,刚柔还可以相互交易变换。它指出“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系辞》)在这里,刚柔指的就是阳爻、阴爻在卦中可以相互交换易位。联系到《易传》把刚柔当成阴阳对立的两面,因此,我们认为它实际上主张事物的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易传》既重视刚,又强调柔,要求刚柔相应,而且它还认为,刚柔之间会发生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进行变革,从而达到刚柔相应的局面,用刚来支配柔,以柔来顺应刚。它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刚柔也不例外,所以,当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时,就要顺乎天而应乎人,主动地进行变革,以促进其发展,否则,就会阻碍事物、社会的发展。它指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彖》)主张要不失时机地进
行变革,达到一种更高的刚应柔、柔顺刚,刚柔协调合作的理想程度,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彖》)
四、动静
从总体上看,《易传》既有重视动的一面,也有重视静的一面,还有重视动静结合、转化的一面,而且它还把动静与刚柔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它指出“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系辞》)这指的是动静有它内在的规律性,而这个规律性恰好能把刚柔区分开来。在《易传》看来,刚为阳,柔为阴,而动为阳,静为阴,由乾动坤静可以分辨出刚阳、柔阴的性质来。我们知道,刚柔是《易传》很重要的哲学范畴,它与阴阳一道被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易传,说卦》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于天道、地
道、人道这些统一的规律性均本之于阴阳,这就使刚柔、动静具有联结起来的契合点,从而使动静具有了很高的哲学价值。
《易传·系辞》指出“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它认为,静与动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象征天的乾本来是动的,而且它的动是直遂不挠,能生出刚大的气魄来;但天也有宁静的时候,而且它的宁静达到了一种高度专一的程度,因此,代表动的乾有静和动两方面的属性,它并不是仅仅能动而已。而象征地的坤本来属静为阴,它的宁静自与乾的静不同,具有闭藏微伏、非常宽柔的性质和特点。不过坤并非只静不动,它也具有动的属性,而且动起来是开阔宽广,具有宽柔的性质。由于乾坤被《易传}当作是万物化育的父母,因
此,由乾坤阴阳交合而形成的万物也就都具有了动静两方面的属性。
《易传》认为事物不仅有动静的属性,而且事物的动静还是可以相互变化的,而正是这种变化,使事物在相互矛盾的过程中以发展。它指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系辞》)可见,它认为事物是永远发展变化的,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由此,我国的许多哲学家认为《易传》是贵动的,因为易就是变易,变易就是变化,变化即动,认为这是易的主旨。但是,我们认为《易传》既重视动,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彖》)但它也是主张静的,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同上)。显然,《易传》的动静观与老子的动静观是不同的。老子认为静是事物的主导方面,而动则是次要方面,主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第七十八章)《易传》避开了老子不重视动的缺点,很好地实现了动与静的结合,并把动静的结合当成是万物生化、变化的根本,指出“天下之大德曰生”。
《易传》的动静范畴,由于克服了先秦时期其他诸家学派关于动静的片面看法,特别是纠正了老子贵柔轻刚、贵静轻动的缺陷,基本上能正确地认识动静问题,这为以后动静范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道器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道器作为范畴联系起来的恐怕就是《易传》了。《易传·系辞》讲“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为中国古代哲学对道器问题展开讨论奠定了基础。
道是《易传》的灵魂和生命线,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贯穿了《易传》的始终,是《易传》的核心。从《易传》所讲的道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作为天地起源的“淳和未分之气”之道及其相应之器。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的起源,它认为人类和万物皆源于阴阳之道。它指出“天地姻组,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序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彖》);“天地交而万物通”(《序卦》)。此道是无形的,由它资生、派生出有形的万事万物,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序卦》),由道派生出来的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等都是有形之器。它们都是具体实在的东西。二是规律法则之道及相应之器。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与天地准,故能弥天地之道”;“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这些道指的是天地、阴阳交换、运行的法则与规律,也是无形之道。虽然这些道是无形的,但它们可以启迪人生,指导人生。与此道相对应的器也是一些具体的事物,如天、地、雷、雨、风等万物。这些规律与法则是寓于万物之中的,即所谓的道在器中。正如《易传·系辞》所指出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它认为,古代圣人正是通过对万事万物(器)的具体观察,才总结出广泛适用的规律、法则(即道)来。三是道德之道及相应之器。它指出“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系辞》);“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彖》)。这类道指称的是伦理道德,是当时统治阶级所必需的伦理规范。它不仅包括仁,也包括德、义、礼,还包括顺与信等。它重视仁,指出“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文言》),要求爱人。它强调德,指出“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认为“德行恒易以知险”。“德行恒以知阻”(《系辞》),主张“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把美好的道德当成取信与人的途径,要求人们进德修业。《易传》认为,义与德是联系的,它指出“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文言》)。它要求顺,指出“刚中而应,行险而顺”,“顺乎天而应乎人”,“顺天休命”(《彖》),要求人们遵从这些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这些规范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基本情况,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思潮。因此,同道德之道相对应的器指的就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
在二者关系上,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作为具体的实在的东西,是道的本原,离开了它就没有了道,就无从总结出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当然,没有一定的道——社会规范,也很难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来。
《易传》之道反映的是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基本内容为器,如春夏秋冬的更替,昼夜的循环,寒暑的交往等等。由于它把社会现象当成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因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社会的基本情况也就成了器的一部分。在古代社会中,由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这使得活动、军事活动等都离不开这种道,如祭祀要择日子选时辰,进行战争则要观天象、定天时,随天而行。《易传》虽然并没有对道器展开更深层面的讨论,但是,它指出的道器范畴成为历代哲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从而使我国古代关于道器问题先后出现了器体道用、道体器用、道器统一等重要观点。
六、三才
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实际指的是天、地、人。《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因此,它指出“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系辞》)。既然圣人都效仿天地之道,那么,一般人就更应该仿效天地之道了。当然,它认为,一般人是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求天地之道的,所以它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人为什么要效法天地之道呢?这是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这个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人们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但是,对于已经存在的这个自然界,人们一开始也并未能很好地认识到它的规律性并利用它来为人类自身服务。所以,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能力极其低下,生产力水平低得十分可怜。随着时间的
推移,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天地之道,即自然的一些规律性。这些规律,人们必须遵守,否则就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危害。如人们夜睡早起昼干活,如果反过来是不行的。另外,在出现了种植业以后,人们便开始春耕秋收冬藏,背离了它,人们也是难以生存的。这就使人们认识了自然的规律及其重要性,并去法天地、则天地,即顺应自然规律。这就使我们不难理解《易经》中的许多卦爻辞对天意的解释,及其赋予一些自然现象以天意,并把六十四卦当成一种规律性的东西,让人们据此来占卜吉凶、预测未来。所以,当时在进行婚嫁、祭祀、战争等一系列的活动之前,人们都虔诚地去进行占卜,看看天意如何,看是否受到了天的庇护和帮助,然后据此而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行动。既然人们要法天则
地,那么,要效法自然的哪些美德以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呢?它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它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彖》),要求人们具有一种不怕困难挫折而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二是厚德载物、宽以待人。它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上),它要求人们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三是谦虚精神。主张人人应具有谦虚的美德,指出“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彖》),要求“君子以虚受人”,用宽厚的胸怀去接受别人的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此来达到“万民服”的目的。当然,它也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以顺天、应天。它指出“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遇恶扬善,顺天休命”,“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彖》)。这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立足于人事的现实,去顺应天地之道,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服务人类。正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在这里,《易传》虽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天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三才的基本内容清楚地看到,《易传》把天地之道当成社会生活、人类行为的准则,把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为后人对天人关系的讨论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七、义利
义利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易传》对这个问题同样有其独到的见解。先秦时期的义利观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以孔孟为代表的重义轻利观,二是法家学派的重礼轻义观。孔子讲“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故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虽然他主张合理地分配社会利益,但他更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则更明确地指出“王者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甚至主张舍生取义。法家学派则主张以利动,要求人们以获取功利为目的。那么,《易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首先,它重视义,要求人们公正无私,处事得
宜,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内心正直、行为适宜。它指出“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文言》)。要求人一定要追求义,因为重视义,就没有了那种见利忘义、贪财害命的人。不仅如此,它还重视利,即功利。《易传》的功利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易传》作为阐释经文的著作使其本身就具有功利性。这是因为它对《易经》中的每一卦的解释,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事物吉凶、追求行动而获得成功的参考。这使得《易传》从立意开始就赋予了功利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即《易传》内容的功利性,功利贯穿了《易传》的始终。《系辞》中指出“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就是通过天地阴阳变化之道,达到万物资生、万物资始,以为天下利的目的。这在《彖》《象》中亦有相似的主张。《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广大,品物咸亨”。《象》曰“天与水违行,君子以容民畜众”。这些主张对《易传》的功利性思想作了总的方向性规范。为此,它主张重农业而兼顾工商,指出“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系辞》),并且要善于理财,即“理财正辞,禁民为非”。由此可见,《易传》既重视义,又重视利,并主张把重视利立足于重义的基础之上。这就表明,它已经能很好地把义利统一起来。它指出“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要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文言》),因此,它要求人们在义的基础上追求利,应用利。由于它没有把义利对立或割裂开来,这同管仲学派的义利观十分相似。这就避免了儒家、法家对义利的片面看法,从而使之更具有全面性,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当然,《易传》的哲学范畴还远不止这些,其它如仁、义、礼、忠等它都提到过,但相比较而言,上述的几个范畴更重要,更典型,对易学哲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
《易传》:又称十翼,是对《易经》得注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周易用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象征各种事物。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或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卦。
--------------------
易经 》是一个复杂的哲学系统,现在流传的《易经》中的大部分内容,传说是由周文王所著,所以称为《 周易 》,通俗的说法一般认为《易经》是基于 六十四卦 的占筮用书。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其内容涵盖了 哲学 、 、 历史 、 军事 、民俗等诸多方面。是 儒家 和 道教 的重要 典籍 。
在古老的《易经》中,只包括六十四个卦象符号,其后的注解传说是文王所写。而《季传》的作者传说是孔子。在古老的传说里,《周易》只是《易经》的一个部分,完整的《易》还包括《连山》、《归藏》等。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
成书过程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现在一般认为是 战国时期 或秦汉时的著作。不是一时一人所写,其中的内容基本反映了 周朝 时人的观点。
吉凶悔吝生乎动,是啥意思
凡是一动,就会发生或吉、或凶、或悔、或吝的结果
贵贱定于骨法,忧喜见于形容,悔吝生于动作之始,成败在乎决断之中。什么...
帮你在网上查了下,好像是看面相的一种说法.呵呵,对你够好了吧!
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
「元亨利贞」四字是《周易》卦辞记事之总符号.各卦出现「元亨利贞」四
字的情形不一:有「元亨利贞」四字俱全者;有「元亨利」,「元利贞」,「亨利贞」三字者;有「元亨」,「元贞」,「亨利」,「亨贞」,「利贞」二字者:有「亨」,「利」,「贞」一字者,亦有无「元亨利贞」4.《易.干》之〈文言〉,〈彖〉对「元亨利贞」的解释有不同的分法,如(文言)将「元亨利贞」作四,二,一的分法5,〈彖〉是将「元亨利贞」分为三6.向来学者对「元亨利贞」之阐述众说纷纭,但所论不外乎是宇宙自然法则或人伦道德法则.由于伊川先生是宋代易学义理派之代表,是以本文试着从干,坤,屯,随,临,无妄,革七卦有「元亨利贞」四字,经由《易程传》的解释,来探究程颐易学思想之特质.
「干,坤,屯,临,随,无妄,革」七卦卦辞之「元亨利贞」,在程颐很审慎阐述之下,可合并其意义有三:干之「元亨利贞」是天道,君道,阳,有刚健之德,四者是相辅相成,不可缺一22,是创生万物的原动力,有「始,长,遂,成」之义.坤之「元亨利贞」是地道,臣道,阴,是柔顺之德,有生成化育之功,与干同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本,但干为主,坤是从.「屯,临,随,无妄,革」五卦之「元亨利贞」,是作二分法,即「大亨」与「利于贞正」,与乾坤两卦「元亨利贞」意义有所不同.五卦「元亨利贞」四德,虽有异于乾坤,但各有其特质,如屯卦有「始生」之德,无妄卦有「至诚」之德,随卦有「从」之德,革卦有「变」之德,临有「大」之德,此诸德在各卦中,若得以贞正,则必能大亨.
关键词:程颐,易经,卦辞,元亨利贞
前言
《易程传》是伊川先生以一生五,六十年的心力所完成之精典杰作1.从易学发展史来看,《易程传》是伊川先生承继王弼易学方法论,使义理派的易学研究2,能迈向崭新的里程碑3;从宋明理学而言,《易程传》以阐述《周易》的义理,来揭示伊川先生对自然,,人生,道德等哲学的观点,是以《易程传》是探索伊川先生思想理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元亨利贞」四字是《周易》卦辞记事之总符号.各卦出现「元亨利贞」四
字的情形不一:有「元亨利贞」四字俱全者;有「元亨利」,「元利贞」,「亨利贞」三字者;有「元亨」,「元贞」,「亨利」,「亨贞」,「利贞」二字者:有「亨」,「利」,「贞」一字者,亦有无「元亨利贞」4.《易.干》之〈文言〉,〈彖〉对「元亨利贞」的解释有不同的分法,如(文言)将「元亨利贞」作四,二,一的分法5,〈彖〉是将「元亨利贞」分为三6.向来学者对「元亨利贞」之阐述众说纷纭,但所论不外乎是宇宙自然法则或人伦道德法则.由于伊川先生是宋代易学义理派之代表,是以本文试着从干,坤,屯,随,临,无妄,革七卦有「元亨利贞」四字,经由《易程传》的解释,来探究程颐易学思想之特质.
程颐对「元亨利贞」四德阐述
《易程传.序》:「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此为程颐对《周易》之价值,予以极高之肯定,他认为《易》理是随时变易,非一成不变,须依时境变迁,乃能掌握《易》理,同时他也认为《易》理无所不包,即万物万事之理皆在其中,由此可得知天理幽明之故,事物之情,与开物成务之道.《易》学中的理象,程颐认为是合一,《易程传.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说明以理为体,以象为用,以至着显形的象,去探寻至微无形的理,则无所不得7,这种「因象明理」,「以理解易」的方法,与仅谈象数不谈义理的象数派是有所不同,与王弼「得意而忘象」有所区别8.
「元亨利贞」四字是《周易》卦象辞之纲领,凡《周易》言义理无不由此四字推衍阐发.由于干,坤,屯,随,临,无妄,革七卦之卦辞有连用「元亨利贞」四字,虽其中有添加一些言辞来解释其卦义,但仍有每一卦特殊的意义.《易程传》对这七卦,不论是从取义或取象的层面来说,各有不同的论述,由此可看出程颐对「元亨利贞」有不同的见解.在此约略可归纳为六项.
干体刚健
干 (干下干上)「元亨利贞」,卦辞仅四字,〈文言〉首先为「元亨利贞」作诠释9:「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贞.」10,此为以伦理道德来解析「元亨利贞」,是依人道来说的.
《周易.干.彖》:「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此以天道有「元亨利贞」四德能生成万物,使万物各正性命.
《子夏易传》:「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干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谐和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干而行四德,故曰干:元亨利贞矣.」11,此除为「元亨利贞」作个别解释外,仍以干具有「元亨利贞」四德,能创生万物,而君子欲效法「干」体而使人事能开通谐和贞固.
程颐在前贤剖析「元亨利贞」的成就之上,又作更明确的阐述,其对〈干〉「元亨利贞」的意义,概括可分为三点:干体刚健-《易程传.干》:「干,天也,天者天之形体,干者天之性情.干,健也,健而无息之谓干.」12,干是天之象,天日夜运转不息,终年不渝,常保有其刚健之性,是以程颐以「天行健」之「健」来释「干」意.干是天道-《易程传.干》:「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干.干者万物之始,故为天,为阳,为父,为君」.干卦纯阳,体现刚健之道,以天而论,其运转必有遵循的规则,即「天道」,天都不能违背其道,何况是万物 而天下之理皆是由此而出13,是以它是宇宙自然的主宰,是万物生成之始,它的属性是阳刚,有如一家之父,一国之君,同时它的功用有如鬼神变化无穷.「元亨利贞」是干道生成万物的步骤-《易程传.干》:「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干体既为刚健之德,而刚健之德又何以显现其作用与功能 前贤就以「元亨利贞」来解释之,但「元亨利贞」四字抽象非具体,古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程颐将它看作万物生成的步骤.首先干有始生万物之德,万物经由「云行雨施」就能长养顺遂,最后成实14.这种成长的步骤,看来到此就终结,其实它仍是循环不已,生生不息.这也就是干体「元亨利贞」的特性,其它卦虽有「元亨利贞」四字,但无其作用与力量,此为程颐特别认为「唯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则随事而变焉.」
综归上述程颐对「干」认定,是取象于天的性质,它是刚健,而不是取象于天的形体,而以「元亨利贞」来说明天道对万物成的状况,但有人以春夏秋冬的交迭来说明「元亨利贞」,也有将「元亨利贞」运用在人事上,说成为仁义礼智四德15,这种说解是程颐未有强调的.
坤体柔顺
坤 (坤下坤上)「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卦辞有廿九字,较干卦「元亨利贞」多廿五字,其实「牝马」,「君子」,「得朋」,「丧朋」均就人物来说明坤道,此较之干卦的义理更为清晰.程颐对坤卦「元亨利贞」的意义,大略各分为三点:坤德柔顺-《易程传.坤》:「坤,干之对也,四德同,而贞体则异.干以刚固为贞,坤则以柔顺为贞.牝马柔顺而健行,故取其象日牝马之贞.16.乾坤同有「元亨利贞」四德,但贞体各异,干以刚固为贞,坤以柔顺为贞,坤为地之德性,其内容为柔顺,承天而行,以柔顺来应干,牝马有柔顺健行之德,故取其象以明坤卦柔顺之性.坤是臣道-《易程传.坤》:「君子所行柔顺而利且贞,合坤德也.-----臣道亦然,君令臣行,劳于事者臣之职也.」,此为以君臣人事论坤道.坤具备「元亨利贞」四德,但须有牝马之贞,这样所往才能有利;坤是从命,有完成干命的责任,因此它是任重道远;牝马的德性即是良臣的品格,能完成君主的重大使命,又能谨守臣道,不叛其君.在强化尊卑等级的观念中,程颐对君臣之责有严密的划分,尤其强调人臣之道要做到谦恭自牧,竭其忠诚,致力才能,有功有善归之于君,有困艰则臣要挺身戮力,不得明哲保身.以阴从阳论坤义-《易程传》:「阴,从阳者也,待唱而和,阴而先阳,则为迷错,居后乃得其常也.主利,利万物则主于坤,生成皆地之功也.-----西南阴方,东北阳方,阴必从阳,离丧其朋类,乃能成化育之功而有安贞之吉,得其常则安,安于常则贞,是以吉也.」,程颐认为干是阳是主,坤是阴是从,阴顺阳而居后是正道,若阴先阳在前则会有所迷悟,是以能以先阳后阴为常道,则必得其贞吉.程颐还以「气」来解释阴阳造化之功,干为阳气,坤为阴气,阴阳本属不同方位,若阴从阳,虽离丧其朋类,但却有生化万物之功,此说与孔颖达将阴阳以人事来论,是有所区别17.
屯难盈满
屯 (震下坎上)「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卦辞有十二字,较干卦「元亨利贞」仅多八字.「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这是以人事而言,当在险难时,不得贸然前往,必须认清时势,能立君以建立有效的统治秩序,这样才能亨通.此较之于干卦,其义理更为清澈.程颐对屯卦「元亨利贞」的意义大略可分为三点:屯有万物始生之道-《易程传.屯》:「屯,〈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万物始生,郁结未通,故为盈塞于天地之间,至通畅茂盛,则塞意亡矣.天地生万物,屯,物之始生,故继乾坤之后.」,此以〈序卦〉来说解「屯」义有万物始生之道18.屯是乾坤二卦始交而产生的第一卦,正象万物始生,充塞于天地之间,在古人看来,天地开始产生万物,万物是处于一片混沌之中,阻塞郁结,未有亨通,这时候的状态就是「屯」.屯有屯难之意-《易程传.屯》:「以二象言之,云雷之兴,阴阳始交也.以二体言之,震始交于下,坎始交于中,阴阳相交,乃成云雷.阴阳始交,云雷相应而未成泽,故为屯;若已成泽,则为解也.又动于险中,亦屯之义.阴阳不交则为否,始交而未畅则为屯,在时则天下屯难,未亨泰之时也」,此以卦象来说解「屯」义.屯卦之下卦为震,震义为动,上卦为坎,坎义为险,动而遇险,动在险中,是以屯有屯难之意,屯难以人事而言,是事业开始的难,不是长期累积的难,只要能固守贞正,能建立统治的秩序,则必能化难为易.屯有大亨之道-《易程传.屯》:「屯有大亨之道,而处之利在贞固,非贞固何以济屯 」,屯之四德不同于干之四德,干之「元亨利贞」是天之道,自然规律,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利.而屯之四德是就社会人事的规律而言,是将「元亨利贞」分为二义,即「大亨」与「宜贞固守正」,屯虽有大亨之道,但必须坚守贞正,这样才能达到顺利通畅的境界.19.
四,随时变革
随 (震下兑上)「元亨利贞,无咎」,卦辞仅六字,较干卦「元亨利贞」仅多二字.「无咎」是说明随能得其正道,就能无悔咎,此从人事而言.程颐对随卦「元亨利贞」的意义,大略可分为二点:随有跟从之意-《易程传.随》:「随,〈序卦〉:『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夫悦豫之道,物所随也,随所以次豫也」,此以〈序卦〉来说解「随」义;又曰:「为卦,兑上震下,兑为说,震为动,说而动,动而说,皆随之义,---又震为雷,兑为泽,雷震于泽中,泽随而动,随之象也」,此以卦象来说解「随」义;又曰:「干之上九来居坤之下,坤之初六往居干之上,阳来下于阴也,以阳下阴,阴必说随,为随之义」,此以卦变说解「随」义20.程颐以为「随」的含义,有物从己和己从物两方面,凡是人君之从善,臣下之奉命,学者之徙义,临事而从长,都是「随」义.随道要以贞正为本-《易程传.随》:「随之道,可以致大亨也…随得其道则可以致大亨也…随之道,利在于贞正,随得其正,然后能大亨而无咎.失其正则有咎,岂能亨乎 」,此将随卦「元亨利贞」分为「元亨」和「利贞」来解说,不论是以己随物或以物随己,必须以贞正为前提,然后才能大亨无咎.程颐认为要大亨无咎,固然要以贞正为本,但不能忽略「时」.21.为随而不大通,是逆于时;相随而不为利正,则有灾祸,因此能得时,则必会大通利贞,无殃祸发生.
革 (离下兑上)「已日乃孚,元亨利贞」,卦辞有八字,较干卦「元亨利贞」多四字.变革之事,难以一时见效,使民遽信,须隔多时,等到功绩已显,则此时人心乃能信从,此为「已日乃孚」之意,亦是就人事而论.程頣对革卦「元亨利贞」的意义,大略可分为两点:革有变革之意-《易程传.革》:「革,〈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井之为物,存之则秽败,易之则清洁,不可不革者也,故井之后,受之以革也.」,此以〈序卦〉来说解「革」义;又曰:「为卦,兑上离下,泽中有火也.革,变革也.水火,相息之物,水灭火,火涸水,相变革者也.火之性上,水之性下,若相违行,则睽而已.乃火在下,水在上,相就而相克,相灭息者也,所以为革也.」,此以卦象来说解「革」义.一般人可与习常乐成,难与适变虑始,但事物发展绝不会一成不变,必会有盛衰兴亡,若不实时变革,则弊端无穷,是以革卦之意,首重在随时变易.革道要以贞正为本-《易程传.革》:「弊坏而后革之,革之所以致其通也,故革之而可以大亨;革之而利于正,道则可久而得去故之义,无变动之悔,乃悔亡也.革而无甚益,犹有可悔也,况反害乎 」,程颐将变革视为事物获得新生和发展的必要,若变革得当,则无悔咎,若变革不得其道,则反致弊害,是以变革是重大之事,必须有其人,有其才,有其时,有其位,审虑慎动,而后才可无悔,而「人,才,时,位」都要贞正,若有偏差则贻害无穷.
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动则终而复始,恒则不穷,是以随时变易,乃为常道.程颐论《周易》极为重视时之变易,故此将随革两卦相提并论,以显现两卦的密切性.
五,监临民事
临 (兑下坤上)「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卦辞十字,较干卦「元亨利贞」多六字.汉代象数易学以代表八月的观卦 ( )与临卦是互反相综,根据阴阳互相消息而形成胜负的道理,所以便是「八月有凶」.程颐对临卦「元亨利贞」的意义,大略可分两点:临有大临之义-《易程传.临》:「临,〈序卦〉:『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蛊者事也』,有事则可大矣,故受之以临也.韩康伯云:『可大之业,由事而生』」,此以〈序卦〉来说解「临」义;又曰:「二阳方长而盛大,故为临也;为卦,泽上有地,岸也,与水相际,临近乎水,故为临.天下之物,密近相临者,莫若地与水,故地上有水则为比( ),泽上有地则为临也.」,此以卦象来说解「临」义;又曰:「临者,临民,临事,凡所临皆是.在卦,取自上临下,临民之义.」,此从民事上来说解「临」义.临道要以贞正为戒-《易程传.临》:「临之道,如卦之才,则大亨而正也.二阳方长于下,阳道向盛之时,圣人豫为之戒曰:『阳虽方长,至于八月,则其道矣,是有凶也』,大率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若既衰而后戒,亦无及矣.自古天下安治,未有久而不乱者,盖不能戒于盛也.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而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乱之至也.」,程颐将「元亨利贞」分为「元亨」与「利贞」,且以人事的盛衰来说明圣人有先知灼见,能防后患于未然,也仅有富安骄奢,乐不思蜀者,才有祸乱降临.程颐有「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之感言,盖有鉴于北宋中叶的乱象.是以国君监临天下,不可刚愎自用,要能推心置腹择取天下之善言,任用肝胆相照之贤者,一切的朝政能达到亨通贞正,如此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盛世.
六,至诚无妄
无妄 (震下干上)「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卦辞有十四字,较干卦「元亨利贞」多十字.「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其意是若因任人的私意而动,而不因顺自然而动,就是不正,有灾害,这是不利所往,此就人事而论.程颐对无妄卦「元亨利贞」的意义,大略可分为三点:无妄是天理的本质-《易程传.无妄》:「无妄,〈序卦〉:『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复者反于道也,既复于道,则合正理而无妄,故复之后受之以无妄也.」,此以〈序卦〉来说解「无妄」义;又曰:「为卦,干上震下.震,动也,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无妄之义大矣哉」,此以卦象来说解「无妄」义.干是天道,有「元亨利德」四德,震是动,应天而动,不因人而动,即是顺应自然而动,不因任人为而动,由于顺应自然而动,就可无往不利.程颐在人性论提出天理与人欲,认为顺天理而动则无妄,反之,动以人欲则妄,是以在人性道德修养,要以天理为本,人欲为末,要损人欲以复天理.无妄是至诚-《易程传.无妄》:「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人能合无妄之道,则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也.」,此语与〈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相契合,此欲人能法天之真诚,以达到人事之无妄,即所谓「天人合一」.程颐明确把「无妄」解释为「理之正」,「天之道」,以天理的至诚无妄来说明天理的自然无为及无人为邪心的性质,这是程颐以义理解《易》的具体体现.无妄有大亨之理-《易程传 无妄》:「无妄有大亨之理,君子行无妄之理,则可以致大亨矣.…法无妄之道,利在贞正,失贞正则妄也.」,此就人事而言,程颐将「元亨利贞」分为「元亨」与「利贞」.天道是无妄,君子能行无妄之道则可得其贞正大亨.苟有邪心,不合正理,则为虚妄,将有灾祸临身.
结论
「干,坤,屯,临,随,无妄,革」七卦卦辞之「元亨利贞」,在程颐很审慎阐述之下,可合并其意义有三:干之「元亨利贞」是天道,君道,阳,有刚健之德,四者是相辅相成,不可缺一22,是创生万物的原动力,有「始,长,遂,成」之义.坤之「元亨利贞」是地道,臣道,阴,是柔顺之德,有生成化育之功,与干同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本,但干为主,坤是从.「屯,临,随,无妄,革」五卦之「元亨利贞」,是作二分法,即「大亨」与「利于贞正」,与乾坤两卦「元亨利贞」意义有所不同.五卦「元亨利贞」四德,虽有异于乾坤,但各有其特质,如屯卦有「始生」之德,无妄卦有「至诚」之德,随卦有「从」之德,革卦有「变」之德,临有「大」之德,此诸德在各卦中,若得以贞正,则必能大亨.
「元亨利贞」四德,除了有上述不同的意义之外,程颐还以为「元」可包「亨利贞」,犹如「仁」可包「仁义礼智」23,因为程颐以为「元有君长之道」,「元者物之先也」,「元者善之长」,是以可概括「亨利贞」,这种说法对宋朱熹,吕祖谦及近人熊十力影响很大24,由此可知,程颐极为看重「元亨利贞」之「元」德.
五,参考书目及期刋论文
二程集 程颢,程頣 台北汉京 民国72年6月
二程哲学体系 庞万理 北京航天大学 1992年12月
中国思想史 钱穆 学生 民国81年2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 钱穆 台北东大 民国73年8月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二〉) 唐君毅 学生 民国75年10月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 冯友兰 台北蓝灯 民国80年12月
宋明理学研究 张立文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1985年7月
安明理学史 侯外庐,邱汉生 北京人民 1984年4月
宋明理学(北宋篇) 蔡仁厚 学生 民国73年9月
近思录详注集评 陈荣捷 学生 民国81年8月
易学哲学史(中) 朱伯昆 北京北京大学 1988年11月
易程传 程颐 台北文津 民国79年10月
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 牟宗三 台北文津 民国77年4月
周易古史观 胡朴安 上海古籍 1989年1月
周易纵横谈 黄庆萱 台北东大 民国84年3月
周易研究史 廖名春,康伟学 湖南湖南 1991年7月
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 潘富恩,徐余庆 上海复旦大学 1988年11月
读经示要 熊十力 台北广文 民国64年元月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 蔡方鹿 周易研究总第19期1994
年
伊川《易传》 戴君仁 民主评论第12卷第8期1961年4月
关于二程的《易》学思想及其它 张岂之 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周易程氏传思想研究 金春峰 中州学刊1989年第4期
作者联系方法:住宅-省台南市东区崇德一街94号(06)2893805
服务学校-国立高雄餐旅学院通识中心(07)8060505转1845
电子信箱-tsai@mail.nkhc.edu.tw
*蔡鸿江1953年生,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国立高雄餐旅学院通识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晋系青铜器研究,春秋三传及周易等
1伊川先生作《易程传》之因,可由《易程传.序》得知:「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
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余载
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2《周易》原为占筮之书,是古人依据其卦象和卦辞爻辞来推断人事的吉凶.战国时期,儒者为
《周易》作传,有《十翼》之作.汉代易学盛行,有谈卦气,阴阳灾变的象数派,如孟喜,京房,
董仲舒,荀爽,郑玄,虞翻;有以《易传》解经,取人道教训之义的义理派,如费直,陆贾,韩
婴,王肃;有以道家黄老之学解释《周易》的玄学派,如严君平,扬雄,魏伯阳;三派中以象数
派影响最大.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潮流行,王弼,韩康伯等人常以老庄解易,使得易学趋向于玄学
义理派.唐代孔颖达,李鼎祚采辑前贤之言,能综合象数玄学之说,使得易学产生融合.宋代易
学兴盛,有陈搏,周敦颐,邵雍等象数图书派;胡瑷,程颐,张载等义理派,而程颐是偏重于取
义,是理学派的易学体系.
3程颐易学,基本上是承继王弼以义理解《易》的方式,但反对王弼以老庄玄学思想来阐释《易》理,能以儒理发挥《易》道;同时也批判汉易学家论《易》,仅谈象数而不及义理.是以程颐主张《易》是载道之书,天地之理在《易》之中,能尽天理则能明《易》道;同时也提倡「理体象用」的观点,以为「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象数即在"理"中;程颐还常以「引史说易」,使伦理道德兴亡与《易》理相结合.上述诸点,均是程颐为宋代易学展现新的风貌.
4有「元亨利」是蛊卦.有「元利贞」是损卦.有「亨利贞」是蒙,需,同人,离,咸,恒,
遯,兑,涣,小过,既济十一卦.有「元亨」是大有,升,鼎三卦.有「元贞」是比卦.有「亨
利」是噬嗑,贲,复,大过,巽,未济六卦.有「亨贞」是困,旅,节三卦.有「利贞」是否,
大畜,大壮,明夷,家人,蹇,渐,中孚八卦.有「亨」是小畜,履,泰,谦,坎,丰,震七卦.
有「利」是讼,豫,剥,解,益,夬,归妹七卦.有「贞」是师,颐二卦.无「元亨利贞」是观,
晋,睽,姤,井,艮六卦.
5:《易.干.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喜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
足以长人,喜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贞.」
此将「元亨利贞」作四分法.《易.干.文言》:「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此将
「元亨利贞」分为「元亨」,「利贞」二层来解释.《易.干.文言》:「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
言所利,大矣哉」,此将「元亨利贞」四字合并叙述.
6《周易.干.彖》:「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此释「元」;「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
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此释「亨」;「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此释「利贞」.
7 《程氏经说》卷一〈易说.系辞〉:「圣人既设卦,观卦之象而系之以辞,明其吉凶之理,以
刚柔相推而知变化之道」,《程氏遗书》卷廿一上:「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见乎辞矣,
则可由辞以观象,故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此为程颐所谓「因象知理」之明证.
8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
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这种「得兔忘蹄,得鱼忘筌」的方式,纯然以心证
道,离绝言诠.
9《左传 襄九年》,穆姜曰:「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
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此为释「随」卦,与〈文言〉
释干卦有所异,文字亦略有出入,如〈文言〉「元,体之长也」,《左传》是「元者善之长也.」
10王弼注〈干卦 文言〉「元亨利贞」四德:「〈干 文言〉首不论『干』,而先说『元』,下乃曰
『干』何也 夫干者统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者,故首不论『干』,而下曰『干元
亨利贞』」,此是说〈文言〉开头先说「元」,结尾时才说「干」,这是因为「干」为刚健之义,统
率元亨利贞四德,君子应以刚健不息行此四德,此是以干为刚健之德.
11《子夏易传》二卷,是汉韩婴所作,非孔子弟子子夏所撰,《四库全书》经部易类著录《子夏
易传》十一卷,恐为宋以后伪作,非此书,其办伪详见张心澄《伪书通考》(上)页122至页
128.孔颖达《周易正义》依《子夏易传》而疏之云:「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
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卦自然
令物有此四种,使得其所,故谓之四德」,孔颖达亦是以自然生成万物来解释「元亨利贞」.
12 《易程传》:「干,天也」,熊十力先生以为意有所不当,云:「干亦取象于天,而干不即是天
也.古之言天,本指彼苍而目之,即星体也.天一日一夜,过周一度,其行至健,故干以之取象
----伊川直以干为天,则是泥于象而不求象外之意矣.」《读经示要》卷三页62)
13程颐曰:「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此为「理一分殊」之说,理一即为道,
分殊则为理,道散为万殊则为理,理统之为一则为道.
14薛瑄以花果来说明程颐「元亨利贞」最为适切.《读书录》:「花即具元亨利贞之理.花始蕚而
未开者,元也:开而盛者,亨也;盛而就实者,利也;实已成熟者,贞也.成熟可种而复生,又
为贞下之元矣.生理循环盖未尝毫发止息间断.」
15邵雍《皇极经世 观物外篇》:「元者,春,仁也,春者时之始,仁者德之长-----亨者,夏也,
礼也,夏者时之盛,礼者德之文.----利者秋也,义也,秋者时之成,万物方而获利.贞者冬也,
智也,冬者时之末,智者德之衰.----」.
16王弼《周易注》:「坤贞之所利,利于牝马也.马在下而行者也,而又牝焉,顺之至也,至顺而后乃亨,故唯利于牝马之贞」.孔颖达《周易正义》:「利牝马之贞者,坤是阴道,当以柔顺为贞,假借柔顺之象,以明柔顺之德」,此与程颐同为取卦象来说明坤德柔顺.
17孔颖达《周易正义》:「此假象以明人事,西南坤位是阴也,今以阴诣阴,是得朋,俱是阴类,
普通人学周易有什么用
当你翻开周易那一刻,虚空之门就已经向你打开了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
你会发现
光读读周易完全不够
然而吸引力又那么强大,完全无法抗拒
所以接下来,你就想学:
儒家典籍
道家典籍
佛家典籍
还想学:
六爻
梅花
风水
奇门
面相
八字
六壬
中医
学完这些,你还是觉得底蕴不够
于是又要学
历史
文化
哲学
然而你发现还是不够
又要学功法
可是功法不光是学就可以
还要天天坚持
当别人都在利用业余时间逛个街啊,聊个天啊,打个游戏啊,充满快乐的时候,你却要在吉凶悔吝、元亨利贞、之乎者也的书海里挣扎。
当别人花钱给女朋友买包包,买项链的时候,你省吃俭用的钱,全部都会用在淘书籍、找老师、路费等等上面。
至于用处,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学这些东西,得来的可能不是房子、不是车子,也不是钞票和美女,也许仅仅是内心的一点充实和满足。对生活的淡然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