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清册的重要性,四柱清册的四柱是旧管

四柱清册的介绍

“旧管”、“新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会计结算方法——四柱结算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和“开除”、“实在”一起构成了“四柱结算法”的基本要素。“旧管”的基本含义即“期初余额(或上期结存)”,“新收”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增加额”,“开除”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减少额”,而“实在”的基本含义则为“期末余额”。四柱结算的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因此用现代的话来讲,“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及会计结算的四大要素。古人形象地把它们比喻为支撑大厦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故名“四柱结算法”。

关于会计的问题

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观念。例如,在公元初期,一个罗马建筑师就曾经提出对二个围墙的计价不仅应计算围墙的价值,还要每年扣减其价值的八十分之一。然而这些早期的记录和观念并不足以形成会计理论,因而,直至十四世纪复式簿记产生以后,才是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观念最合适的起点。
最早的完整复式簿记方法是从意大利热那亚中世纪商人的帐簿中发现的,时间约在1340年前后,最近发现的证据证明复式记帐的创始日期还要早。我们不必进一步了解当时复式记帐的技术,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所依据的观念明显的有以下几个,企业单位和企业关系的观念,经济业务用货币形式记帐的事实,不同的项目可以按照共同的货币单位来比较50通过费用和产权帐户的使用,说明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别已有所了解。在这些观念私技术产生之前,肯定需要某些前提知识的发展过程。
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代理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经营方式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区别于业主而使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代理方式所以重要,因为它需要会计责任。
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但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社会制度方面的前提条件包括: (1)私有财产观念; (2)信贷的发展; (3)资金的积累。但以上这些前提条件还不能充分阐明会计理论的发展,短期合伙和合伙经营方式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运用,并且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描述复式簿记方法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物,是法国人卢卡·佩西奥利149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学术论文集,这本文集中有一部分篇幅是复式簿记。这本书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的出版仅在威尼斯刚发明活字印刷术25年之后:尽管佩西奥利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者,但他的书对复式记帐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至十六和十七世纪,不仅意大利,且在德国、荷兰、英国也有人著书,在整个欧洲传播这种“意大利记帐法”。
意大利记帐法所包含的会计理论
上面已经指出复式记帐是随着商业、信贷和合伙经营的发展而产生的,与近代会计方法和会计理论对照,意大利簿记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在十六世纪,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商人本人及时地提供资产和负债资料,因而帐是秘密的,不要求向外部提供准确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报表。
2·与第一个特征相联系,在会计报告中包括一个业主的全部个人事项和业务事项。
3·没有会计期或企业单位连续经营的观念。由于短期合伙持续时间较短,至少是达到一个特定的商业目标以后即不再继续合伙,在一次短期合伙结束之后即计算利润。由于没有定期盈利的观念,因而不需要考虑应计和递延。固定资产在商人的业务中并不重要,因而不需要计算折旧;
4·没有一个单一的稳定货币单位、在中世纪存在着多种货币单位,尽管可以用于复式、记帐,但很复杂,每笔分录需要详细说明所使用的货币种类及其兑换值。
十七和八世纪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五世纪末,意大利城市在和贸易上开始没落,随着美洲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商业中心转移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复式簿记方法办随之转到这些国家。
这个时期,复式记帐的一项重要发展是在每年的年末计算损益,而不是每一次短期合伙计算一次。资产负债表随之产生,这种发展反映了更多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再是单项业务的短期合伙,而是连续性的生产和贸易。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欧另一个重要社会制度和经济变化,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合股公司和其他形式组织的发展,这个变化对以后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在下面论述。
十九和二十世纪初期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事件,商业和工业(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迅速发展便会计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会计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经济制度和使用会计数据目的变动的影响。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对会计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存件有以下几个:
1·技术变革的影响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美、英工业技术的巨大变革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折旧观念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上。
十九世纪以前,折旧并未形成一个重要观念,主要是固定资产在商业和工业中尚不重要,既然在十九世纪,由于工厂制度和大量生产的出现产先了折旧观念,但直到二十世纪固定资产才逐渐成为生产积分配过程中的一一项相当大的费吊。这是因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增大 (如美国钢产量1867年只生产2万吨,1916年则增为2,400万吨,1929年为B,800万吨),因而折旧问题才日益重要。工业企业普遍计提折旧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已有阐述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折旧计算方法的著作,但直至1930年很多工商企业仍将折旧费作为一项任意费用,即坏年景少提,好年景多提 (只有美国例外,1920年该国大多数企业已作到不论盈亏均计提折旧)。
随着十九世纪后半世纪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引起了成本会计的发展。与折旧观念相似,在二十世纪以前,成东会计的发展进程是比较缓慢的,其主要原因是重型机器设备较少,间接费用仅占总需求的很小比重,以及企业之间对成本计算方法的相互保密等。到二十世纪成本会计不再受财务会计结构的约柬,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时会计的目的巴不再仅是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报告,而主要是向管理部门提供资料。同时成本会计师不再是依靠统计数据,而是根据会计帐薄计算成本,并且能够通过预定的间接费用率和标准成本,分析出无效率成本和闲置的生产能量。
2·铁路发展的影响
十九世纪欧洲和美国铁路运输业有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一般需要更多的投资和使用期更长的设备。在美国,早期的铁路运输业从资本中支付巨额股利的做法是常见的,当这种情况被发现以后,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落,从而导致长期投资者的损失。因而在会计上区分资本和收益的重要性增加了。与这一问题相联系是合理地计提折旧。十九世纪铁路的迅速发展对于澄清资本和收益观念,以及对于折旧观念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所得税的影响
很多小企业的会计日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中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非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帐。即便对于大公司来说,纳税亦是会计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所得税法令对于会计程序和会计理论有一定的间接影响。首先,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重要影响,并有利于维护会计的一致性。其次,它促使企业使用更合理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此外,通过税法还可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计税收益的实质及其所包括的范围等。
4·公司的影响
公司组织对于会计理论的影响是直接的,一些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来自公司形式。
公司便业主、债权人和经理的职能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导致需要更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济活动资料。当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小,特别是业主兼任经理的情况下,他可以自己掌握相当多的企业情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则需要更准确和更完整的会计表报。由于公司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所以公司债权人也同样关心公司的会计表报,近年来企业管理人员愈来愈需要根据会计资料作出管理决策。十九和二十世纪英国、德国和美国公司的发展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城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可以概括为,(1)研究会计报表的基本目的,(2)研究如何建立会计理论的完整结构,带以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依据,(3)在会计理论中发展实验研究,(4)研究会计在决策中的作用,(5)研究有效资本市场原理在会计中的应用,(6)研究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7)研究国际方面的会计和会计理论。
很多方面都关心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大多数负责制定会计标准的机构都期望在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上能够取得一致意见,以作为规定会计实践标准的依据。会计表报的目的也是发展会计基本理论和评价各种不同理论或程序的一个起点。
对会计理论完整结构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多大成果,一些会计机构已将这一课题列入其议事日程,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8)则决定将这项基础研究交给高等院校。
会计理论中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测验有意义的假设。假设可以从逻辑上说明和验证,但真正的测验是将假设应用于真实的世界。因而,需要进行许多统计和行为的研究,以得知所假定的关系和行为型式是否真实存在,即所假定的计量和关系能否对未来经济活动和业务提供可靠的预测?根据会计表报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否足以作出决策?解决此类问题要借助于对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进行研究,或借助于统计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并使用电子计算机加速模拟的过程。
会计是向企业管理部门和外界人士作决策提供经济信息的过程;管理上的决策模型是近年来从事大量研究的主题,其中某些模型已由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管理决策模型委员会做出评价。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在技术领域,电子计算机是一项最重要的发展,但社会和经济变动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全世界曾经采用了若干新的管理方法,如厂房和设备的返回租赁办法,将若千大企业合并为大联合公司或跨国公司,为职工精心制定的退休金办法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采用新的会计技术以适应新的形势。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修改旧的会计程序,以适应新的情况。
当会计思想在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动而发展时,它也沿着地理界线,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经济制度的需要而发展。很多国家在追随着世界上更先进国家的做法,但越来越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或某一些国家可以垄断会计研究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在国际间相互交流会计思想与会计实践卸重要性。在国际间相互合作地制定会计标准的趋势,乃是跨国企业和国际业务发展的自然结果。
总之,近年来会计理论在向几个方向同时发展,这些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社会经济变革在向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挑战,但大部分会计理论并不会很快废弃,会计师应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并承认会计理论不是或者永远不是完全不变的。
http://www.boyayy.com/onews.asp?id=166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史

中国自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该组织曾先后于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于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讨会,分别讨论了会计准则和物价变动与外币业务会计两个专题。 1989年1月,这个研究组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内容、会计原则与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思路等问题,会后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会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并更名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研究组以合适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成果,并向财政部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建议。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也于1988年10月建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课题组在1989年3月提出了《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需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中华人民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
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在1992年7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讨论后,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长令形式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到2001年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柱清册的“四柱结算法”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根据专家的研究考证,在中国唐代中期的官厅会计核算中,已有了“四柱”基本名目的运用,开始由“三柱结算法”向“四柱结算法”过渡。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及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沙州净土寺编制的年终会计结算账单中已可以看出“四柱结算法”在唐代后期业已创立,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运用。沙州净土寺为唐代传下来的古老寺院之一,后唐同光三年距李唐王朝灭亡仅十八年,后唐长兴二年亦仅隔二十四年,故该寺后唐年间的会计水平及对“四柱结算法”的运用,可以说与唐代后期的水平基本一致。
由于晚唐时期皇帝对佛教的迷信,当时寺院的规模一般较大。寺院的收入来源复杂,如庄田收入、园税收入、放债收入,交易收入,以及散施收入等。另外,支出也比较复杂。在唐代的寺院中,每到年终结算之前,一般由寺院的最高领导者——方丈主持全院的会计核算年终工作会议——“算会”,对“直岁”(即寺院里的主管会计)一年来经手的账目进行全面的审核,并由直岁编制收支会计结算报告,即“钱物账”。在旧历年正月寺院众僧聚会之时,由直岁将其所编账单在全体僧众面前当众宣读,以解除直岁当年的责任。在考古发现的一份后唐长兴二年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所编的会计报告中,已经可以发现运用“四柱结算法”核算财物的基本思想萌芽。该份会计报告内容总体上分为六个方面:
1.本年(公元930年至931年)寺院财物总况。在报告人本年度经手的全部收入中,包括“承前帐”(即旧管)及“自年新附入”(即新收)两部分。两项合计数为1803.005硕,合计数之下依次排列各项实物的“旧管+新收”的数量。
2.“承前帐(旧)”(即旧管)部分。依次排列“旧管”各项财物的数量,本项合计数为1549.765硕。
3.“自年新附入”(即新收)部分。这一部分除依次排列各类实物的新收总数之外,还抄录有各项实物收入的明细数目,并逐项说明本年各项收入之来源,本项合计数为253.24硕。以上“旧管”+“新收”=1803.005硕。
4.破用(即开除)部分。开除之数的排列顺序与新收部分相同,亦先总数,后明细数目,各项支出一一交待其开支原因,本项合计数为324.751硕。
5.本年财物结存(即见在)部分。根据以上三柱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按照“四柱结算法”的处理方法,对寺院一年来经济活动结果进行总的结算。其结算公式实际运用情况如下:
“承前账(旧管)”+“新附入”(新收)-破用(开除)=实在
即: 1549.765+253.24-324.715=1478.29硕
“见在”各类实物的数量,亦按照“四柱结算法”公式逐项计算之后,依次排列。
6.会计报告的结尾。按照当时、民间大体通行的报告格式,说明以上账目已经过“算会”审核无误,现将其结果公诸于众,以待批准核销。
这份会计报告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系统地反映了寺院一年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既有总括反映,也有明细反映,且以总合控制明细。收入有源,支出有因,且计算结果正确,条理比较分明。可以说这已是一份比较完善的四柱式会计报告清单。
不过,从“四柱”的名目方面考察,在唐末和后唐时期,“四柱”的名称还比较凌乱,除“见在”一柱外,其余三柱尚无统一的名称。说明这一时期的“四柱结算法”尚处于创立、运用的初期阶段,还显得比较粗陋,还有待于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加以改进。
“四柱结算法”在宋代得到了普遍运用,并走向成熟。目前所见到的关于宋代“四柱”记载的最早文献记录源于《文献通考》卷二十三《国用一》:“止斋陈氏[5]曰……淳化五年十二月,初置诸州应在司,具元管、新收、已支、见在钱物申省。”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早在10世纪末“四柱结算法”就在宋代官厅会计核算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而且名目划一,简明扼要,在实践中“四柱结算法”不断得到发展,逐步趋于完善。止斋陈氏所讲淳化五年编制“四柱”式会计报告呈送中央,并非第一次,而是“四柱结算法”运用的继续。止斋陈氏所讲“元管”、“已支”、“见在”为我国“四柱”名目由不定称到定称的过渡阶段的提法。根据现有史料考察,到宋哲宗统治时期,“四柱”的名目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元管”改作“旧管”,“已支”改为“开除”,四柱名目划一,也基本上成为后来通用的“四柱”名目。
“旧管+新收-开除=见在”的公式在宋代开始定型,并得到普遍运用。由于这一公式自“四柱结算法”产生之日起便在官厅与民间会计中得到普遍运用,人们通过它计算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见在结存数,故后世之人把这一公式称之为“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或基本方程式。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于管理经济的实际需要,人们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公式运用的基础上,逐步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了比较财政收支,掌握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当时的人们逐渐学会运用“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考核和检查的手段,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平衡公式的基础上,通过移项又产生了以下两个平衡公式:
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见在
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见在-旧管
上列公式的运用,标志着我国“四柱结算法”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代表了宋代会计核算的最高水平。
宋代要求各级官吏按照 “四柱”格式向中央和皇帝编制会计报告,包括年报、季报和月报,分别反映各种物资的“原”(元),“入”、“出”、“存”情况。南宋时,对各部门所编制的“四柱”式会计报告,还统一颁行了专门的格式,要求各部门必须遵照格式编报,不得违反章法。如各仓申报钱帛、粮草的会计报告一律采用“四柱”式,各转运司所编制的会计报告,亦须采用“四柱”式;负责饲养官马的部门,每季所编会计报告,必须按“旧管若干”、新收若干”、“死失若干”(即“开除若干”)和“见管若干”列示各类马匹数目。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呈报的各种名籍,也规定用“四柱”式,如关于各州和尚、道士的名籍,也必须用“旧管若干”、“新收若干”、“开除若干”和“见在若干”的格式编报。宋代这种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报格式、编报内容和明确提出编报要求的作法,不仅体现了在“四柱结算法”运用方面的显著进步,而且体现了我国官厅会计编报制度、会计报告方法的显著进步。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进步。
到元、明、清时代,不仅“四柱结算法”的运用和影响扩大到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而且出现了对这种专门方法的总结,人们开始把会计核算方法方面的问题上升到理论上加以认识。在元代,手工业者、商业经营者在结算账簿时,各会计科目须按“四柱”列示数据,并按“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求计本期余额。年报、月报也必须按“四柱”归类。明代从账簿到各种会计、统计报表,以及各种名籍的编制,均以“四柱”为基本格式。清代时“四柱”法已普及到凭证、盘点清单等各个方面;光绪年间,出现了会计报告的最新格式——“四柱报告表”。在官厅会计中,凡考核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必然采用四柱平衡公式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

四柱八字解析

千真万确!!!

四柱八字的基本概念

四柱八字,即生辰八字,是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从历书(黄历或万年历)上可查出干支历的年、月、日、时四组干支,合起来就是八个字。年干和年支组成年柱,月干和月支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组成日柱,时干和时支组成时柱;一共四柱,四个干和四个支共八个字,故称四柱八字。
八字命理学是一种根据干支历法、阴阳五行等理论推测人的事业、婚姻、财运、学业、健康等事的学问。
四柱预测是我国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它是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大浪淘沙和历史无数预测学家不断努力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古今中外大量实践证明:四柱预测不仅具有独特神奇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而且有着极其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极为宝贵的使用价值,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流传至今,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重视。因此,四柱预测学是科学,不是什么“封建迷信”,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不是“唯心主义”。有人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本质上看,这话是对的,但必须以预知自己命运如何为前提。若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却要掌握自己的命运,那只是一句空话,是自欺欺人。我们预测的本质是以阴阳变化为原理、以五行生克制化为法则,以人的出生时间为依据而进行命运预测的,是教人趋吉避凶的一门学科。
四柱推命这类测命方法之所以又以星命术是因为它是由古代占星术演变而来。古人认为天地是对应的。地域九州的分配同星象是对应的,芸芸众生同星象是对应的。构成世界的金、木、水、火、土在天上也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相对应。太阳代表阳、月亮代表阴,这样阴阳五行学说同星象学结合到一起。人的命运由星象的五行之气左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星象五行之气,所以命运不同。四柱推命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四时四方、十二宫、星宿神煞等几部分及其他们之间关系所构成。
【传统命理取格基本顺序简论】
命理格局名目繁多,其实除去外格、杂格,经常使用的也就是正格、禄刃格和杂气格这三种,只要稍加梳理,也不觉其繁。
看命取格,第一看官杀,第二看财印食伤,第三看墓库,第四看禄刃,第五看外格。
凡看格局,第一先看七杀格,如果七杀无制(七杀无制即破格,不管其旺与不旺),或官杀混杂难以取清,则七杀破格,而别的正格、杂气格、禄刃格等,也无从再取(因为七杀无制或官杀混杂的毛病去不掉,此人必受祸害,取了其他任何格局都毫无意义。当然,七杀无制,也有可能是从杀格或月刃用杀格,这却不是破格,而是成格,要区别对待)。如果七杀受制,那就可以成七杀格,如果受制过重,扶之即可,或者弃杀不用,另取他格(弃七杀要八字有此意向,不能轻易言弃,不能因其太弱而不用)。官杀混杂如果能够去官留杀,自然也就成了七杀格。
第二再看正官格,正官虽然以生扶为主,但如果官多,也视为七杀,官多无制,或官杀混杂难以取清,都是破格,而别的格局,也无从再取。当然,官星多而无制,也有可能是从杀格。如果官星受制,官格即破(官星有制就破格,不管其旺与不旺,除非多了需要裁员),可以弃官不用,另取他格。官杀混杂如果能够去杀留官,自然也就成了官格。
总之看官杀格切记二语:不管官星旺不旺,官星一见克合刑冲破害就是破格(但可另取他格);不管七杀弱不弱,七杀无制化合,就是无制而破格(也有可能是从杀格、月刃用杀格)。
其次就看其他正格,大致是,月令凶神无制,都是破格,除非能成从格,就像七杀无制一样(但如凶神无制而在别处,却不一定影响月令的取格,然而会降低格局)。月令凶神有制,可取以成格,凶神太弱,扶之即可,或可弃此神而取他格(弃凶神要八字有此意向,不能轻易就弃,不能因其太弱而不用)。善神喜生扶,善神被制,即不能用,除非有救应。善神虽然以生扶为主,但数量过多,也要裁制,方能为用。不管是哪一种用神,太弱被克或无根的都不成器,用也无益,能弃则弃(要视具体格局而定,不能轻易言弃)。
辰戌丑未为四库,月令见之为杂气格,以月令透清为贵。只是在取杂气格之前,要先处理好官杀的问题,否则月令即使透清,也难以成格。另外如命中官杀已经成格,则要让位于官杀格(有一种情况除外,即杂气月已有财印食伤透清,即使月令有本气官杀,也不取为官杀格)。
至于禄刃格,就是月令见禄见刃,不能为用,但从广义上来讲,凡四柱中一见比劫禄刃,都不能取为用神,不管是干透还是支藏,也不管是否在月令。如戊己土生于辰戌丑未月,虽非禄刃之地,也是比劫本气,所以同样也不能取用;而戊己土生于巳午月,虽是禄刃之地,但月令又是日主的印星,所以月令照样可用,禄刃虽喜官杀,也同样怕官杀混杂。
除此以外的其他外格、杂格,林林总总,虽然在取象上有其特殊意义,但论喜忌吉凶,仍不出生克制化四字,也不出上面所述诸格的规范,可参考类推。
【子平格局体系与五行强弱旺衰体系的区别】
一、传统子平格局论命体系
传统的书房派和江湖派(民间盲派)都以月令格局为中心,把八字根据组合结构划分为大的类型,格局一定,人生大趋势就定了,再推敲细节问题。格局的核心是月令,因为月令是八字里的主宰力量,它象征一个人所处社会大环境如何。是以月令格局为中心的客观分析体系,此体系才是子平命学正脉。徐大升《渊海子平》,万明英《三命通会》,水中龙《星平会海》,张楠《神峰通考》,沈孝瞻《子平真诠》,以上古籍是传统子平命学一脉相承的,承袭了先贤的经典论命体系。
二、五行强弱旺衰体系
此体系自清朝以后任铁樵《滴天髓》,余春台《穷通宝鉴》推出的理论。经民国时期的徐乐吾、袁树珊等名家提倡和现代邵伟华、李涵辰等大师们承之而发扬,占据当代命学主流。此体系是以日主强弱旺衰为核心,对比力量强弱。日主旺则抑之,衰则扶之。应用该体系,需要是对五行旺衰强弱把握准确,也能测对部分命局。但在根本理论上,是有问题的,在实践中有许多盲区。需借助手相面相等其他术数结合起来应用。
两大论命体系中“用神”的含义和区别
一、用神概念
“传统子平格局论命体系”的用神为格局用神。是以《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星平会海》、《子平真诠》为理论依据。 格局用神是月令定格之物,即月令之财、官、印、食、杀、伤这六神,并以此分为六格来论命。当月令为比劫而无用神时,则于月令之外另寻财、官、印、食、杀、伤为用定格。用神是格局的核心,是八字的提纲。
“日主五行强弱旺衰体系”的用神为平衡用神。是以《滴天髓》、《穷通宝鉴》为理论依据。平衡用神为平衡八字五行之物,即能够在命局起到扶抑、调候、通关等作用的十神。用神是调节八字五行的平衡点,是对日元平衡有用有益之物。
二、取用目的
格局用神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定格局,以便从八字的组合结构上对命局进行整体把握,并根据格局的成败高低推断命主的富贵贫贱层次。
平衡用神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扶抑日主,使之弱而有扶,强而有抑,寒而得暖,燥而得润,阻而得通,失衡而获得平衡,并根据用神的强弱程度推断命主的富贵贫贱层次。
三、取用法则
取格局用神的首要法则,就是以月令为主,以官杀为先。所以命书有“八字用神,专求月令”;“有官莫寻格局”,“有杀先论杀,无杀方论用”等说法。其法先观月令是何物,是官即取官格,是财即取财格,是印取印,是食伤取食伤。如甲木生于酉月,即取官星为用定格;丙火生于酉月,即取财星为用定格。次看月令是何者透干,以透干者为用定格,不透干则以月令本气藏干为用定格。如甲木生于丑月,透壬癸则取印星为用定格;透庚辛则取官杀为用定格;透戊己则取财星为用定格。三者均不透时,以丑中辛金官星为用定格。虽月令无官杀,但在别处有官杀时,也当先满足官杀与月令所构成的格局。如月令是食神,别处有官杀,即取食神制杀格等。当月令为比劫时,则于别处干支先寻官杀,有官杀则以官杀为用定格;无官杀则寻财食,有财食则以财食为用定格;无官杀财食则寻印星,只有比劫印星时则可取专旺格。这种方法不存在命局没有用神的情况,只存在成格破格、格高格低等问题。
取平衡用神则先须综合分析八字五行的旺衰强弱程度,然后根据旺者宜抑、衰者宜扶的取用法则,选取一个或两个能够起到扶抑日元及平衡八字等作用的“用神”。取此用神,不拘月令,也不以官杀为先。这种方法经常会出现命局没有用神的情况,这时也可以在岁运中选取这种用神。有人将八字原有的用神称之为原局用神,将大运出现的用神称之为大运用神。
四、用神分类
格局用神以财、官、印、食为四善神,以杀、伤、枭、刃为四恶神。对善神要予以保护性使用,如官要印护,印要官生等,这叫顺用;而对四恶神则要予以制约性使用,如杀要食制,伤要印制等,这叫逆用。
平衡用神没有善恶之分,凡称用神者均要予以特级保护,不得伤害。因此不存在恶用神要制约这种说法。平衡用神一般是没有分类的。任铁樵、徐乐吾等人认为,八字用神只有一种扶抑用神,别的调候、通关之物均不能称之为用神。但梁湘润等人则认为,八字用神可以分为扶抑用神、调侯用神、通关用神、格局用神、命局用神、大运用神等多种,也可以分为第一用神、第二用神、第三用神、第四用神等,其中以调候用神为第一用神。考其所谓“格局用神”,实非古人所说的格局用神。
五、用神纯杂
格局用神之数量有多少之分,并以少为纯,以多或偏正相处为杂。故有“官多为杀,食多为伤”之说。用神多了就要克之泄之乃至弃之,故有“弃印就财”、“弃官就食”等格。用官忌混杀,用杀忌混官,官杀混杂以破格论。其余偏正财相处、偏正印相处、食伤相处等,均以格低论。
平衡用神之数量不会出现多余的情况,因此既没有纯杂之论,也没有高低之分。故任铁樵有“身弱官为杀,身强杀为官”,“身强喜官杀混杂”等说法。
六、用神变化
格局用神,专求月令,有时月令又会因透干不同和地支会合而使用神发生变化,故《子平真诠》有专论“用神变化”一章。比如甲木生于巳月,透戊己则为食伤生财格;透庚辛则为伤官架杀格;地支会合酉丑而透辛则成化食为官格,等等。这是原命局用神发生变化的情况。当命格一旦确立,随着大运的介入,有时也会因透干会支而使格局再度发生变化。格局用神的变化一般会导致命主事业的变化,或由经商而转入从政,或由从政而转入经商或从艺等等。格局或由高变低,由成变破;或由低变高,由破变成。这是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平衡用神则不拘月令,多与格局无关,故而在原命局不存在用神变化的问题,更不存在格局变低变高的问题。但随着大运的介入,则常常会打破原命局的平衡状态,从而需要重新评估八字五行的强弱程度,另选新的平衡用神。平衡用神的变化一般会导致推断吉凶的依据跟着变化,甚至发生新旧用神完全相反的情况。比如先以印为用神论吉的,变为逢印论凶了,等等。
七、用神成败
格局用神要有相神搭配才能成格,无相神则不能成格。所谓相神,就是辅佐用神成格之物。种种格局的名称,就是由用神与相神组合而成的。如官印相生格,即官为用而印为相;食神制杀格,即食为用而杀为相;食神生财格,即食为用而财为相;伤官配印格,即伤官为用而印为相,等等。有了相神,还要有辅佐相神和日元的喜神,否则相神随时有可能会受到伤害而导致破格。所以,只有相喜兼备的八字才能构成上等格局。
平衡用神旨在扶抑日元,成不成格不是重要问题,故而没有格局的成败高低之分,也没有相神一说。所谓喜神,也只是生助用神之物,与成格破格没有关系。
八、配合喜忌
格局用神论以破格者为忌神,如官格逢伤,则伤为忌;财格逢劫,则劫为忌;印格逢财,则财为忌;食神制杀格逢枭印,则枭印为忌;杀邀食制格逢财星,则财星为忌,等等。忌神不一定就是克用神之字,但一定是破格之字。喜神也不一定就是生用神之字,但一定是扶抑相神或日元之字。如官格,以官为用,印为相,逢印重官轻时则宜有财制印,此财即是喜神;若官格见财星坏印,则宜有比劫制财护印,此比劫即是喜神,等等。
平衡用神论以克用神者为忌神,如身弱以印比为用,则以财官为忌神;身强以财官为用,则以印比为忌神。所谓喜神,就是生用神之字。如用神是印,喜神即是官杀;用神是财,喜神即是食伤,等等。
九、推论吉凶
格局用神论吉凶,以相神为重,其次才是用神和喜神。故《子平真诠》有“伤用甚于伤身,伤相甚于伤用”之说,意即伤害了用神要胜过伤害日元,而伤害了相神则要胜过伤害用神。因为恶用神本来就是要制约的,善用神多了也要予以制裁,所以伤害用神不一定就是坏事。而相神呢,一逢伤害则破格,格破则定然没有好事。破之轻者,谋为不遂;破之重者,性命堪忧。
平衡用神论吉凶,则最重用神,其次是喜神。用神旺相无伤则吉,衰弱受克则凶。伤用神则祸重,伤喜神则祸轻,喜用两伤则有生死大灾。至于破不破格则无关吉凶。
十、理论依据
格局用神论命法,可以在《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星平会海》、《神峰通考》和《子平真诠》等子平经典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这说明格局用神论命法才是正宗子平的论命法。
平衡用神论命法,在《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星平会海》,《神峰通考》和《子平真诠》等子平经典中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一是这些书中根本就找不到具有扶抑、调侯、通关这三大作用的所谓“用神”,也不见有“扶抑用神”、“调侯用神”、“通关用神”或“平衡用神”这样类似的术语,更没有什么以调候用神为第一用神等相似的说法,这说明所谓“平衡用神”纯属子虚乌有的臆造之物,并非鬼谷子徐子平所传的正宗论命法,而是任铁樵等自创,邵伟华等推广,李涵辰加以革新的。二是这命学典籍中1/3以上的篇幅都是在讲述如何确认种种格局,以及格局的成败高低问题,并没有平衡用神论命的那一套,这说明格局用神论命法才是正宗子平大法;三是《子平真诠》等书中所说的“用神”或“相神”、“喜神”等,均与所谓“平衡用神”不是同一个概念,而其中分格论命的方法也与平衡用神论命法大相径庭。这说明所谓“平衡用神”论命法,完全是后人误读子平经典所铸成的大错,属于应当纠正的伪子平命理。
经典子平命理著作:《渊海子平》(华龄子平精粹版),《三命通会》(华龄增广校正版),《星平会海》华龄版,《神峰通考》(华龄子平精粹版)和《子平真诠》无注解版以及《子平集要》《子平管见》 《星平大成》《御定子平》等。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