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什么意思,易经为什么说与鬼神合其吉凶
《太极图说》译文
自无极而为太极。
注:宇宙之初为无极,之后演变为太极。即从无限小到无穷大。此处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相似。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注:宇宙从无穷小发展到无穷大,这个运动的过程成为动,无限之动为阳,可理解为在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能量,所以有光,故称阳。当宇宙发展到无限大,已经接近无穷大的时候,其实还在发展,只是看起来,并且与之前的发展速度相比,几乎为静止的,故称发展(动)到极致而为静(相对的)。这时候发展的能量已衰,故能量减少,光少,故为阴。
静极复动。
注:当我们认为它完全不动的时候,却能发展它还在动。这也是相对的。也与人类的发现相符。人类本以为宇宙无穷大,但后来发现它还在膨胀。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注:动源于静,静源于动。这其实就是相对论。阴阳之分,而形成了两个仪态。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注:阳的仪态与性质发生变化,再加上对阴的融合。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是其各自的形态与多少搭配的差别。此处类似我们泡咖啡加入的咖啡粉与伴侣,多少搭配不同所出咖啡本质即不相同。阴阳融合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这是古人对世间万物基础的总结。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注:五行按其所该有的位置排列,遂生春夏秋冬四时。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注: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区别为其本性不同。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注:无极的确实,阴阳、五行的精髓,来源于巧妙的结合与凝结,即巧妙地融合。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注:干道即天道,坤道即地道(此处个人理解不深)。也可理解为干即为,从干事业,其实就是为,为事需要体魄,所以生男,男人的体魄强健。坤为宽厚仁慈,其道多为感性,故生女,女人多温柔而宽厚。二气,非指男女,而是干与坤之气质,两种气质的融合生出万物。即万物有的过于强健,有的过于柔弱,也有的比较中庸。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注:万物生生不息,因万物的结合,又产生出万万种物,故,其变化无穷。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注:万物中,只有人,独得万物的精华而最为灵光,人为万物之中的精华。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注:形指人形,神指人的精神或思想。人被万物不停地组合而生出来,又凭人的思想而获得知识,五性可以理解为五行的五性,人能从感性的角度理解金木水火土的本性,例如上善若水。通过对五性的感知认识,人分辨出善恶,因善恶的定义和大小之分,而生出万事。此处很像万物之生到变化无穷。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注:圣人将人性(或五性)定义为中正仁义静,约符合这五性的人约为人之豪杰,而其五性并无终点,故人也是无限的。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注:所以,圣人的德行就像人面对天地一样伟岸,圣人在人间就像能发出光芒的日月,圣人做事之道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有序而不早不迟(分寸),圣人的吉凶就像世人看待鬼神一样(不一定圣人都被看成神明的,很多圣人都死于世人的不理解)。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注:君子修养此道故人生道理为吉,小人违背此道故做事与人生道理多出恶事。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注:所以说,立天之道是阴和阳;立地之道是柔与刚(比较明显的体验是水和金);立人之道,是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进一步讲,从开始到结束周而复始,所以可以知道生死的道理了。伟大的变化啊,宇宙的极致之道啊!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求解...
所谓人中之龙是具有与天地一般的恩德,与日月一样的光明磊落,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精通鬼神预测吉利凶险,比老天都有先见之明,所以天会照顾他不会违逆他的想法!
翻译《太极图说》
简单的来说 1生2 2生3 3生万物 太极是宇宙万物 两仪是阴阳 万物都有2种属性 阴和阳 阴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阳 阳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阴 万物生水、火、木、金、土无行个带一种属性 天为阳地为阴 阴阳互动产生万物(1是太极2是两仪3是万物)
下面说的是天地人三财 天为刚健 地为柔顺 人要仁义(就是要做好人)这是自然的规律 如果违反自然的规律就要有祸事发生 把分给你能看懂的
解释一段古语,"横渠先生说:..."
宽容与大心大志
“大心”是宽容原理的一个重要范畴,以宽容致天道,也可以说成是以大心致天道。荀子说:“君子大心则天而道”(《荀子·不苟篇》)什么是“大心”呢?“大心”是以天地为本之心、参赞天地之心,与天地相似之心。老子主张“天大、地大、人亦大。”大心也就是以天地为楷模的宽容之心。《中庸》说:“唯天地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尽人性,尽物性,赞天地生生化育之恩,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待人接物,此种心境便是参赞天地之心。何谓以天地为本之心呢?天地生人赋以人性,也必求人能尽性生活。不违天道地道,学习天地博大博爱精神,以仁爱之心待人,此种心境便是以天地为本之心。《礼记》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德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礼记·礼运篇》)何谓与天地相似之心呢?《易经》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知周万物、道济天下和博爱众生之心便是与天地相似之心。因此,以天地为本之心、参赞天地之心和与天地相似之心都是大心的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宽容博爱天下众生。大心也可谓宽容博爱之心。亦即良心的扩大和发展。
大心之所以重要,因为世人常被见闻所局限,不能容忍依其见闻难以理解的思想观点和事物现象。求得大心才能摆脱见闻之狭隘,从而宽容非其见闻所容之事。大心与宽容异常思想的关系在张载《正蒙》中讲得比较清楚。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篇》)被见闻所梏和局限住以后,会导致狂妄自大和不宽容。依从德性体容天下事物,摆脱闻见之狭,这是实现宽容的重要方法。每个人的见闻之知都是有限的。对于自己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观点和良心表现应当根据德性的大心来体知和宽容。以德性所知弥补见闻所知的道理在《正蒙》中还未讲透。区别德性所知和见闻所知,有助于提示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克服那种认为只有我之所知为真理的绝对主义观点和良心表现方式,这是新仁学的宽容主义理论所应致力于深入阐明的问题。
立大心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志于道可谓志于人道天道。据于德是据于德性所悟所知。依于仁是依于仁爱博爱之心。立大心树大志是为了维护人格尊严和兼爱天下。立大心要求既不以己心强制他人之心,也不以己心屈从他人之心。树大志要求既不以己志夺取他人之志,也不以己志卑顺他人之志。立大心树大志应当尊重人的心志自由和精神权利。压制人的思想言论自由是对人的人格精神权利的严重侵害。心志不可欺,人格不可侮,这是儒家恕道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认识和主张。大心大志的主张表现出人格独立的高贵精神和容分恕异的宏大气魄。孔子说过:三军可以夺帅,而匹夫不可夺志。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利不能动的独立人格精神。人生在世心志最为珍贵。心志自由应当是上下与天地同流和塞乎天地之间。大心大志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心志自由和精神权利。心志不羁是人格尊严的重要表现。建立人格尊严,须先保持心志自由,不卑不亢,平等待人,容分恕异。
立大心树大志可以成为与天地同大同德的“大人”。《易经》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天奉其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神乎!”(《易经·文言传》)由此,大心大志亦可以说是大人之心和大人之志。大人之心也是天地之心。此心具体说来就是“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朱子《仁说》)以盎然生物之心和温然爱人之心待人接物,自会生长出宽容忠恕的精神和恢宏阔大的品质。
大人是能够体物察情和宽容恕人之人。要成为大人须“先立其大者”。何谓“先立其大者”呢?就是先确认良心思想自由是天赋权利。思与不思以及如何思想全由自己决定,别人不能也无法强迫自己去思考,或不思考,或相信某种观念,或放弃某种观念。明确和充分地认识和认同良心思想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这一道理,即为“先立其大者”。孟子在论述心志自由的特性时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明确认可心之官则思的道理,维护良心思想的自由,完成廓然宽宏的人格,这就是大人心志的具体要求。良心思想自由是天之所与,天之所赋。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对异议抱以宽容的态度和维护异议者的天赋自由权利。
立大心树大志需要站在构建容分恕异的宪政框架的设计者立场上坚持维护忠诚的反对派的权利。忠诚的反对派观念是传统儒家思想中一个值得继承和发展的观念。忠诚的反对派是基于对基本立国原则(良心的平等自由原则、法治原则、正义仁爱原则等)的忠诚而形成的反对当政者政策的人。经典儒家大师都是当时的著名持不同政见者,受到当政者的歧视和迫害。然而,在儒家的忠诚的反对派思想的推动下中国古代官制中专门设有“谏官”一职,专挑当政者的毛病。如果将中国古代谏官制同现代民主国家中的反对党制度相结合,则会形成符合现代宪政精神的忠诚的反对派理论和制度,在这方面,儒家的宽容思想可以提供重要的资源和理路。只有建立容忍反对派的宪政制度,才能做到“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中庸》)。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_百度知...
【原文】夫大人⑴者与⑵天地合其德⑶,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⑷合其序,与鬼⑸神⑹合其吉凶。先⑺天而天弗违,后⑻天而奉⑼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⑽乎? 况于鬼神乎?
【译】文言 天子或诸侯随从大自然以使行动不违背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随从太阳、月亮以使行动不违背光照规律;随从四时季节以使行动不违背四季次序;随从祖先的治国方略不违背其对福祸、好坏地论述。重视自然现象所以与自然现象不违背,承继自然现象所以遵循自然气候条件。与自然现象尚且不违背,何况杰出人物呢?何况祖先的治国方略呢?
注释: ⑴“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王公:天子与诸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⑵“与”随从,随着。《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⑶“德”古代特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姚配中注:“化育万物谓之德,照临四方谓之明。”
⑷“四时”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⑸“鬼”《汉语大词典》祖先。《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⑹“神”治,治国。《汉语大词典》犹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释诂》:神者,治也。然则大神谓大治。”又《易·系词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冒:统括;天下:国家;道:治理。)
⑺“先”尊崇,重视。《史记•本准书》:“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
⑻“后”承继。《商君书•境内》:“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
⑼“奉”遵循。《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
⑽“人”人才,杰出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也许有人会说:与鬼神合其吉凶,又如何能是唯物的呢?其实这里所说的"鬼神",所说的"命",却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是"道"。
为什么我们屡犯唯心主义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自觉性?只有唯道是从。遵循客观规律,方能减少失误;方能达到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知与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方能实现主体预期的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