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360度分针吉凶,周天三百六十度吉凶详解

如果钟面上的分针走了360度,那么时针走了多少度?

30° ,你把一小时分成十二份,走了十二小时就是360°,走了一个小时就是30°

深圳华丽花园风水怎样

大千城市,来者千千,去者万万,贫穷贵贱都有, 周天360度每一刻度分针皆是吉向!所以城镇造房子可以不论24山72局,农村须论

把钟面一周看做360度,时针每分钟旋转0.5度,分针每分钟旋转6度,2点...

吉祥温馨提示---【根据新人的生肖年精细推荐】

本月为新人结婚【吉月】,下列没有不利您新娘【戊辰 龙】的【冲日刑日害日】
2013年1月份恭候新人结婚的黄道吉日
(供您参考)

2013年1月03日农历11月【木日】22日星期四冲猪(癸亥)【不将/玉堂/危日】【周堂日】
2013年1月06日农历11月【金日】25日星期日冲虎(丙寅)【阳德/鸣犬/开日】【司命日】
2013年1月09日农历11月【火日】28日星期三冲蛇(己已)【天德/月德/开日】【明堂日】
2013年1月15日农历12月【金日】04日星期二 冲猪(乙亥)【天恩/月恩/危日】【玉堂日】
2013年1月18日农历12月【水日】07日星期五冲虎(戊寅)【月恩/阳德/开日】【司命日】
2013年1月27日农历12月【水日】16日星期日冲猪(丁亥)【玉堂/三合/危日】【周堂日】

恭祝新人美满幸福!

古代历法中说日影每日移行一度,一年360度,请问这个角度是怎么算的...

什么叫历法?简单说来,就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说,就是年月日时的安排。时间的计量单位也和长度、重量等计量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但是,人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利用和生产实践密切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作为天然计量时间的尺度,这对人们计量时间的工作,将带来极大方便。于是,反映季节变化规律的“回归年”、反映月貌变化规律的“朔望月”和反映昼夜变化规律的“太阳日”,便组成三个大小合适的时间计量单位。这三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历法,人们称作阴阳历(例如农历);只考虑回归年变化的称作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固定十二个朔望月作为一年的称作阴历。
我国古代历法的起源是很早的。有原始的农牧业就应该有原始的历法。早期的历法现在只留下片言只语的传说,难以深入考究。成文的历法从周末到汉初的《古四分历》开始,经过多次的历法改革,在改革和斗争中不断进步和完善,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我国古代的历法大都使用传统的阴阳历,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不仅仅是年月日时的安排,还包括日月五星位置的推算、日月食的预报、节气的安排等等。历法的改革,包括了新的理论的提出,精密天文数据的测定,计算方法的改进等等。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只介绍几个主要方面。
对太阳视运动的研究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并不和它的公转轨道平面垂直,黄道和赤道相交成二十三度半左右的夹角,这就使得同一地区太阳地平高度作规律性的变化,形成这一地区气候寒暖的更替。因此,对于太阳视运动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历法的制定。研究太阳视运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测量中午时候日影的长度变化,来决定季节的变化和测定回归年的长度(古代称作“岁实”)。这种观测所使用的仪器是圭表。一种是测定太阳在恒星间的位置,研究太阳一年中运动的快慢变化和测定冬至点逐年变化的数值(称作“岁差”)。使用的仪器是浑仪等测角仪器。下面主要讲三项:
冬至时刻的测定和回归年长度的推求
冬至、夏至在战国时期以前称作“日南至”、“日北至”,表明冬至是一年中日在南天最低位置的一天,日影最长,夏至是日在南天最高位置的一天,日影最短。由于冬至影长,夏至影短,冬至的测定结果比夏至要精确一些。
只有准确测得冬至的时刻,才能准确地预报季节;有了几次准确的冬至时刻,就能得到岁实的数值。因此,测定准确的冬至时刻是我国古代历法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保留下来的我国最早的冬至时刻的观测记录是在春秋时期的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和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从理论上说,测得相邻两次冬至时刻,就能求得回归年的长度。但是,由于用土圭简单地观测日影的变化所定出的冬至日期并不很准确,可能有一二日的误差;另一方面,每次到达冬至的时刻并不正好在日中,简单地用土圭观测,并不能得到冬至发生在某41 一天中的确切时刻。古人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尽量利用相隔多年的冬至日的观测记录,以便减少观测误差给推求回归年长度带来的误差。
春秋时期末年(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开始使用《古四分历》,它的岁实是三六五·二五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的数值。希腊的《伽利泼斯历》和我国的《古四分历》相当,但是要比我国晚大约一百多年。《古四分历》规定十九年中置七个闰月,就是十九个回归年正好有二百三十五个朔望月,那么一个朔望月等于二九·五三○八五日,也比较精密。《古四分历》的创制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历法提出了越来越精密的要求。《古四分历》使用了一个时期以后,人们就发现历法所推的气朔逐渐落后于实际天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必须改用新的历法,来纠正这一误差。西汉《太初历》和东汉《四分历》就是通过改元的办法来纠正误差的。但是,人们逐渐懂得,不断改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东汉末的刘洪认识到误差的产生是由于《四分历》的岁实太大,他第一次减小了岁实,这样就提高了历法的精度。
要进一步提高历法的精度,必须从冬至时刻的测量方法上改进。西汉以后,人们就已经习惯使用八尺高表来测定冬至的日期。但是,用八尺高表简单地进行测量,并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于是人们曾想过好多改进的方法。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429—500),首先从观测技术的改进上达到了提高观测精度的目的。由于冬至前后的影长变化不太明显,这给冬至时刻的准确测定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简单的测量只能得到冬至发生的日期,而不能得到一天中什么时刻是冬至。祖冲之想出一个新的方法,他不直接观测冬至那天日影的长度,而是观测冬至前后二十三四日的日影长度,再取它们的平均值,求出冬至发生的日期和时刻;又由于离开冬至日远些,日影的变化就快些,所以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时刻的测定精度。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的岁实取三六五·二四二八日,这在当时来说是很精密的,只有到了南宋以后的几个历法,才能达到或超过他的水平。宋代《明天历》以后的历法,采用更多的观测点,并加大了两个冬至时刻年代的间隔,这样就减小了所求回归年数值的误差,才更加提高了精度。
元代的郭守敬,是数学、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他不但继承了前人观测日影的方法,而且创造了一个叫做“景符”的仪器,用来解决日影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景符的原理是,使照射在圭表上的日光首先通过一个小孔,再射到圭面,形成一个米粒大小的光点,它的边缘就很清楚,可以量取比较准确的影长。按理说,加长表高就能使日影变化更显著,但是表高增加以后,边界模糊不清就更严重,实际上达不到提高精度的目的。解决了日影边缘的清晰问题,就可以加大表高来增加测量冬至时刻的精度。现存的河南登封测景台,就是郭守敬所造的巨大的砖石结构的圭表。表高四丈,是传统高度的五倍。南宋的杨忠辅对历史上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在他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制定的《统天历》中首先使用了三六五·二四二五日的精密的岁实数值。郭守敬根据自己多次精密测定的冬至时刻的结果,并且利用历史上从祖冲之《大明历》以来的六次冬至时刻的观测资料,证实了三六五·二四二五日是我国历史上所使用的最精密的数值。这个数值的使用,在世界历法史上是最早的。欧洲的著名历法《格里历》也是采用这个数值,但是要比《统天历》大约晚四百年。明末的邢云路又把表高加大到六丈,测得岁实三六五·二43 四二一九○日,比用现代理论推算的当时数值只小○·○○○二七日,精密程度超出了当时欧洲天文学的水平。
冬至点和岁差的测定
冬至点就是指冬至时太阳在恒星间的位置,这种位置现代都以赤经、赤纬来表示。我国古代是以距离二十八宿距星的赤经差(称作入宿度)和去极度来表示。
战国时期的《古四分历》所测得的冬至点在牵牛初度。秦代使用的《颛顼历》立春在营室五度,按古度推算,那太阳冬至点的位置也在牵牛初度。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冬至点的实测数据。
由于太阳的位置不能直接测量,只能间接推得,早期测定冬至点的方法大致是利用当时给定的冬至日,以漏刻得到夜半的时刻,由这个时刻中天的恒星的入宿度,反推得到太阳的位置。这一方法由于漏刻定的时间难以准确,所以测得的数值也比较粗略。
在晋代以前,我国的天文学家是不知道有岁差现象的。天周和岁周不分,以为从冬至到冬至一周岁(岁周),就是太阳在众星间运行一周天(天周)。所以当《四分历》把回归年长度定作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也把周天划分成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他们相信冬至点的位置一旦测定,就永远不变,所以战国时期到西汉大都沿用冬至点在牵牛初度这个数据。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认为冬至太阳在建星,实际并未改变。西汉刘歆在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说,冬至点的位置进退牛前四度五分,含糊其词,不敢肯定。东汉贾逵在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明白地说,冬至太阳在斗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一。汉代人不知道岁差的现象,但是通过实际观测,已经明显地反映出冬至点的位置是变化的。南北朝时期后秦的姜岌,想出了一个巧妙方法,就是在月食的时候测量月亮的位置,这样推得太阳的位置,再核算到冬至太阳的位置。这种方法是相当准确的。他实测得冬至点的位置在斗十七度。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又由于自转轴对黄道平面是倾斜的,地球赤道那里的突出部分受到日月等吸引而引起地轴绕黄极作缓慢的移动,大约二万六千年移动一周,由此产生了岁差现象。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冬至点在赤道上每年西移的度数,依我国古代所用的度数计算,大约七十七年差一度。
晋成帝的时候(公元330年前后),虞喜(约284-约360)比较了历史上冬至点的观测结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冬至点有缓慢的移动,认识到太阳在天球上运动一周天并不等于冬至到冬至一周岁,应该“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太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还没有回到原来恒星间的位置,还不到一周天,于是称这个现象叫“岁差”。虞喜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认为五十年冬至点沿赤道西移一度。他的发现虽然比古希腊的依巴谷迟约四百五十年,却比依巴谷冬至点每百年沿黄道西移一度(依我国古代度制计算)相当于冬至点经一百零九年多沿赤道西移一度)的数值精密。在虞喜以后不久,岁差便在历法的计算上得到实际应用。
何承天也讨论过岁差现象,他以为赤道岁差每百年差一度,但是没有应用在他的历法中。祖冲之是第一个用它来改进历法的人。他实测得冬至点在斗十五度,和姜岌的斗十七度相比较,不到一百年就差二度,因而得到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差一度。虽然祖冲之所得的数据不很准确,但是他在历法中引用岁差,却是一个很大的革新。隋代的刘焯,在他的历法中使用七十五年差一度的黄道岁差数值,这在当时来说,已经相当精密了,而这时候西方还是沿用依巴谷的数值。唐宋以后,赤道岁差值的推算更加准确,如周琮的《明天历》、皇居卿的《观天历》、陈得一的《统元历》等都曾采用45 七十七年多差一度的数值,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平气和定气
地球沿着离心率很小的椭圆绕太阳运动,每天实际运行的距离是不等的,但是由于离心率很小,这种差数是不大的。古代受观测仪器的限制,在南北朝以前还不知道太阳的视运动是不均匀的,认为太阳每天所行的角度相等。当时也不知道有岁差,那么一年太阳行一周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一周天就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太阳每天行一度。每一节气所占的日数也相等,是一五·二日。后人把这种规定节气的方法称作平气或恒气。
北齐张子信用浑仪在海岛实测了许多年,才发现太阳的视运动是不均匀的,发现“日行在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隋书·天文志》)。事实上,当时冬至点离开黄道的近地点不远,近地点只在冬至点前十度多,这一结果是大致符合实际情况的。随着时代的推移,冬至点和近地点越来越接近,大约在南宋的时候二者相合。
张子信的这一发现,对历法的改进是有很大意义的,不久就应用在历法中。刘焯等开始提出在历法中改用二十四等分周天来定节气,得每气十五度多,这种划分节气的方法称作定气。由于太阳每天在黄道上移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太阳移行一气所需的日数也不一样。冬至前后日行快,一气只有一四·七一八日;夏至前后日行慢,一气达一五·七三二日。他推得春分、秋分离冬至各八十八日多,离夏至各九十三日多。但是他所给定的太阳运行快慢数值是和实际不符的。僧一行的《大衍历》却更符合实际情况,认为冬至附近日行最快,所以二气间的时间最短,夏至附近日行最缓,所以二气间的时间最长。《大衍历》指出了正确的日行快慢规律,纠正了刘焯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大衍历》日行最快的时刻定在大雪和冬至之间,当时实际近地点在冬至点前九度,所以《大衍历》的数据是准确的。《大衍历》又测知从冬至到春分六个定气间共八八·八九日,日行一象限;从春分到夏至六个定气间共九一·七三日,也行一象限。秋分前后和春分前后情况相同。
郭守敬的《授时历》把日行最快的时刻定作冬至,《授时历》创作时代的近地点实际在冬至后不到一度,所以它所使用的数值是很精密的。《授时历》根据实测,知道从冬至到平春分前三日(定春分),日行一象限,只需八八·九一日;从平春分前三日到夏至九三·七一日,日也行一象限;秋分前后相同。
由此可知,从《大衍历》以后,就有了能够比较准确地推算太阳位置和推算定气的方法。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平气的习惯影响,安排节气仍用平气,定气这种概念只是在计算日行度数和交会时刻等的时候才使用。直到清代才改用定气。
对月亮运动的研究
我国古代的历法以月亮的圆缺作为记月的单位,很早就注意对月亮运动的观测和研究。中国古代对于日月食的预报也特别重视,所以对月行的研究更加认真。春秋末期的《古四分历》,对朔望月的长度(古称“朔策”)已经掌握得相当精密了,和真值相比较,大约三百多年差一日。隋代以前的历法,就一直以朔望月的长度来推算安排各月的历日。每月的第一天称“朔日”,意思是日月合朔将发生在初一这天。由于朔望月的长度比二九·五日稍大,所以,通常以这样的办法来进行调整: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大小月相间,相距大约十七个月安排一个连大月。
由于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也在移动,所以一个朔望月并不等于月亮绕天一周。我国古代很早就能把这两种概念区分开来。《淮47 南子·天文训》就记有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又十九分之七①,那月行一周天是二七·三二一九日,已经有了“恒星月”的概念(月亮从天球上某一固定位置运行一周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所需的日数叫恒星月)。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作椭圆运动,月亮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也是这样,所以月亮的运动速度是作周期变化的。月亮过近地点的时候运动最快,过远地点的时候最慢。月亮从最快点运行一周又回到最快点所需的日数称作“近点月”。它和朔望月的长度是不等的,这就使得月亮圆缺一次所需的时间实际是不等的。所以,朔望月只是月相变化一周所需的平均日数。以朔望月长度推得的合朔时刻称作“平朔”。
战国时期的石申可能已经知道月亮运动的速度是有变化的,可惜记载简略。西汉刘向(约前77-前6)在《洪范五行传》中有关于月行九道的记载。东汉贾逵也认识到月行有快慢。他认为月行快慢是由于月道有远近造成的,并且知道,经过一近点月,近地点向前推进三度。以此推算,经九·一八年近地点才能回到原处,那一近点月是二七·五五○八一日。张衡也提倡用九道术。在古代文献中也记载了月行九道图,可见月行九道的说法在汉代是很流行的。九道术是我国早期对远地点变化的认识。按九道术安排月历,会有三大月相连和二小月相连。九道术虽然比较粗略,但是比不考虑月行有快慢的平朔法要精密。
刘洪在《乾象历》中第一次考虑到月行的快慢问题,他设每近点月中近地点前进三度四分(十九分是一度),由此可以求得近点月是二七·五五三三六日,和现今测得的值二七·五五四五五日相差不远。《乾象历》实测得一近点月中每日月亮实行度数,给出月亮每日实行速度超过或不及平均速度的“损益率”表。“损益率”逐次相加称“盈缩积”。求某日月亮的实行度数,以月亮平行数值加从近地点时起到前一日的盈缩积。《乾象历》求日月合朔时刻,使用了一次内插法。《乾象历》计算月行的快慢问题,主要是为了推算日月食发生的时刻和位置,所以它不但能求出定朔望时候的经度,而且能求出日月食发生的时刻。
古人为了研究交食的需要,对于“交点月”的长度也进行过许多研究工作。月亮从黄、白道的升(降)交点起运行一周又回到升(降)交点所需的日数称作交点月。祖冲之的《大明历》第一个推得交点月的数值是二七·二一二二三日,同现今测得的值比较,只差十万分之一。以后各家历法差不多都推算交点月的长度,都达到很高的精度。
张子信发现太阳运动有快慢以后,为定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隋代的刘焯、张胄玄开始,在历法中推算定朔时刻的时候同时考虑月行和日行的不均匀性,这在中国历法史上是一个重大进步。刘焯在推算定朔的时候创立等间距二次差的内插法公式,在历法中引进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先进成就。 不明白参考 http://bbs.lishi5.com/thread-12192-1-1.html

正宗扬公风水二十四山分金立向决

立向分金线实地应用
分金线共52条,能用者正向5条,兼向20条。录制如下并逐条解析:
(下列蓝色为坐红色为向,卦象以先天八卦纳甲法取用。)
1. 壬丙兼亥巳——少男配少女,丁财两旺,巳酉丑年应之。
2. 壬丙兼子午——阴阳驳杂,丁财渐退,有血光,火灾。寅午戌年应之。
3. 子山午正向—夫妇正配,富贵双全,寅午戌年应之。一
4. 子午兼癸丁----二女同居,淫乱,难产,残疾,寅午戌年应之。
5. 子午兼壬丙----阴阳驳杂,主犯淫乱,寅午戌年应之。
6. 癸丁兼丑未----长男配少女,丁财两旺,亥卯未年应之。
7. 癸丁兼子午----二女同居,孤阴不生,拐骗妇女,不孝父母,寅午戌
年应之。
8. 丑未兼癸丁——长男配少女,丁财两旺,亥卯未年应之。
9. 丑未兼艮坤——长男配老母,伤少年,破财,亥卯未年应之。
10.艮坤兼丑未——老母配长男,克子伤妻,绝后,亥卯未年应之。
11.艮坤兼寅申——阴阳德配,丁财两旺,申子辰年应之。
12.寅申兼艮坤——阴阳德配,丁财两旺,申子辰年应之。
13.寅申兼甲庚——二男同居,出盗,退财,淫乱,申子辰年应之。
14.甲庚兼寅申——二男同居,出盗,退财,淫乱,申子辰年应之。
15.甲庚兼卯酉——长男配少女,丁财两旺,巳酉丑年应之。
16.卯酉兼甲庚——少女配长男,丁财两旺,巳酉丑年应之。
17.卯酉兼乙辛——二女同居,主损闺秀之女,绝嗣,巳酉丑年应之。
18.乙山辛正向—丁财两旺,不怕空亡。 二
19.乙辛兼卯酉——二女同居,犯官司,损女人,巳酉丑年应之。
20.乙辛兼辰戌——二女同居,丁财两败,绝嗣,寅午戌年应之。
21.辰戌兼乙辛——二女同居,丁财两败,绝嗣,寅午戌年应之。
22.辰戌兼巽乾——先天配后天,丁财两旺,寅午戌年应之。
23.巽乾兼辰戌——先天配后天,丁财两旺,寅午戌年应之。
24.巽乾兼巳亥——二男同居,吐德痨病,少亡出寡,亥卯未年应之。
25.巳山亥正向—富贵双全,不怕空亡,亥卯未年应之。三
26.巳亥兼巽乾——二男同居,淫乱,出寡,绝后,亥卯未年应之。
27.巳亥兼壬丙——虽阴阳配合,但犯廉贞,败财少亡,亥卯未年应之。
28.丙壬兼巳亥——犯文曲,败绝,,先三房后长房,亥卯未年应之。
29.丙壬兼午子——中男配中女,丁财两旺,申子辰年应之。
30.午子兼丙壬——中男配中女,丁财两旺,申子辰年应之。
31.午子兼丁癸——水火不相射,丁财两旺,申子辰年应之。
32.丁癸兼午子——水火不相射,丁财两旺,申子辰年应之。
33.丁癸兼未丑——犯禄存,刀伤毒药,随娘嫁爷,巳酉丑年应之。
34.未丑兼丁癸——犯禄存,丁财两败,巳酉丑年应之。
35.未丑兼坤艮——少女配少女,山泽通气,丁财两旺,巳酉丑年应之。
36.申寅兼坤艮——犯廉贞,八杀,刀伤,寅午戌年应之。
37.申寅兼庚甲——老父配中女,先后天相逢,万事亨通,寅午戌年应之。
38.坤艮兼未丑——少男配少女,丁财两旺,巳酉丑年应之。
39.坤艮兼申寅——犯廉贞,八杀,防横祸,寅午戌年应之。
40.庚甲兼申寅——老父配中女,丁财两旺,寅午戌年应之。
41.庚甲兼酉卯——二男同居,出游荡之子,绝后,亥卯未年应之。
42.酉山卯正向—丁财两旺,不怕空亡。亥卯未年应之。四
43.酉卯兼辛乙——阴阳差错,克妻子,出荡人,亥卯未年应之。
44.辛乙兼酉卯——老母配长男,阴错阳错,丁财退败,亥卯未年应之。
45.辛乙兼戌辰——阴阳得配,丁财两旺,申子辰年应之。
46.戌辰兼辛乙——先天配后天,常得外财,申子辰年应之。
47.戌辰兼乾巽——阴阳驳杂,淫乱出盗,淫乱出盗,申子辰年应之。
48.乾山巽正向—丁财贵俱全,不怕空亡。 五
49.乾巽兼戌辰——阴阳驳杂,淫乱出盗,败绝,亥卯未年应之。
50.乾巽兼亥巳——二女同居,出盗淫乱,败财,不利老父。
51.亥巳兼乾巽——二女同居,家财渐退,巳酉丑年应之。
52.亥巳兼壬丙——少男配少女,山泽通气,丁财两旺,巳酉丑年应之。
分金线乃是风水先师杨筠松,蒋大鸿等历代先贤的应用秘法。其法
是根据阴阳八卦河洛理数的原理,依净阴净阳,男女相配,用先后天相
见,阳龙立阳向,阴龙立阴向,调整阴阳二宅的玄机所在。分金线有阴
阳相配之线,有孤阴孤阳之线,得男女相配则吉,孤阴孤阳则凶,阴阳
相配主生生不息,主后人兴旺,孤阴孤阳主后代绝嗣无人。因此,左兼
或右兼要小心谨慎,丝毫不能马虎,一线之差则永远无法补救。
关键要记住两句话:
可用者:兼山要净阴净阳,配卦

阴阳宅二十四山各有几年吉凶运程?

请恕我直言:
配对评分:40 前途不甚乐观的一对
星座比重:40:60
解析:
霸气、阳刚、大格局的狮子,遇上忧郁严谨的摩羯,两人除了强烈企图心外,没有任何交集。且两人的星座个性都很强,一个明争,一个则暗斗,您们会是对相当异类的组合。
刚开始您可能会认为摩羯不说话、深思的模样及气质所吸引,觉得他酷毙了;可是渐渐您会发现,他的智慧怎 跟您的不一样?尤其是一些简单的事,为何会听不懂呢?
注意事项:
当您了解摩羯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更成功的自己时,您就不会认为摩羯很无趣,或保守、欠缺冒险精神了。只是他们惯於深思熟虑,相信一步一脚印的努力才是通往成功之路,哪还有时间去表现自己,做没有意义的事。
天生领导人的狮子,总会觉得默默显露出强烈企图心的摩羯有些深不可测和难以掌握,这对天生王者的狮子而言,恐怕会有些难堪,由於两个人都如此的好强好胜,所以发生冲突也是在所难免;大气魄、大格局的狮子也不要太过灰心,如果您能仍像坐在王位上,不断的给予他关怀和宽容,也许会缓和您们之间的紧张对立。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