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五行之外,修炼五行之气

孔宣的五色神光是什么,谁能破孔宣的五色神光?

孔宣的五色神光其实就是玻璃和光的作用,可能就是在无意之间制作出了玻璃,然后阳光透过玻璃产生的一种物理反应吧。五色神光是先天混沌之气,被孔宣吸入体内炼化而成,变成五根羽毛的形式,后来被准提道人破掉。孔宣是封神演义中的一位“人物”,是为世界上第一只孔雀,孔雀羽毛五颜六色,五色神光既是孔宣的羽毛色,同时具备巨大的杀伤力,算是一种神通。五色神光只在五行之内有效,对于五行之外的人和物无效,封神榜中闻太师收服的人物之一辛环就在五行之外,他可以破孔宣的五色神光。

因为孔宣的五色神光,他超脱于五行之外,在五行之内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对他造成伤害和威胁,因此孔雀凭借着五色神光称霸天下。但是俗话说一物降一物,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相生相克的道理,最后孔轩遇到了一个名叫准提道人的神仙,这个准提道人刚好超脱于五行之外,因此孔宣奈何不了,准提道人也就成为了孔宣的克星。正是因为准提到人的前来,才将这个闻名于世的孔雀给制服住了,这也帮姜子牙他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孔宣是封神榜中一个人物,传说孔轩的母亲乃是神兽凤凰,并且是神兽凤凰遗传的孩子,正因为如此孔玄从小血脉,中暑,拥有着无比纯净的血脉,因此这就赋予了他无与伦比的天赋神通,那就是他的五色神光,这种五色神光只要对着5行之类的任何事物一刷,那么这个事物就会消失不见。

凭借着这种独步天下的本事,孔轩很快就在世俗界中闯荡出了名头,除非遇到真正的神仙,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制服得了这位孔宣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本领在封神演义中金鸡岭一战中。姜子牙率领的大军遭到了孔宣的强力打击,面对这样的本事,连姜子牙也不得不回避风头。

但是我国古代讲究的是一种事物,相生相克,虽然超脱了五行之外,但是依然可以找到克服恐宣的方法,比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乃是天地造化而生,他本身也是超脱了五行之外的,但是最后孙悟空依然没有逃脱,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因此孔轩也有对付他的办法,而这个人就叫做准提到人,准提到人,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神仙,同时他拥有一种名叫七宝妙树的法器。这种法器对孔宣的五色神光有很好的克制作用,让五色神光没有发挥的余地,因此当孔轩遇到准提到人的时候很快就落败了,姜子牙的大军又得以继续发展下去。

"超脱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是啥意思啊?

楼上说孙悟空,没错啊,大话西游中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平行世界三界:人,神,鬼
五行:金木水火土
说的是孙悟空吧。呵呵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行:金:木:土:水:火
所谓境界是佛家的理念,一种信仰,佛家讲求境界,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空,真正达到了也就不在是境界。
意思就是要远离三界,又要不在五行中。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五行“分别指什么?

天地人,三界.金木水火土五行三界就是道教所说的天界、地界、人界。
五行就是道教所说的金、木、水、火、土。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跳出天界,地界,人界,不在金木水火土之中。逃脱死亡、逃脱轮回、逃脱烦恼、逃脱痛苦、逃脱束缚,可以自顾自去逍遥……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就是平常所说的金、木、水、火、土。

三界和五行在东方,泛指所有逃不脱毁灭,逃不脱死亡、逃不脱轮回、逃不脱烦恼、逃不脱痛苦、逃不脱束缚的世界范围。

1、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来源: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一章节是地府使者奉命捉拿孙悟空,按照生死簿上的名单,孙悟空的三百四十二岁阳寿已尽。孙悟空说了一句话:“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学得长生不老之道法,已然寿与天齐,超脱一切

2、三界

道教将宇宙空间划分为三十六重天,粗略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和大罗天,其中的二十八重天是属于三界的。四梵天是修道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之地,三清天是道教最高神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所居之地。

道教典籍《度人经》较为形象地解说了“三界”,即第一欲界、第二色界、第三无色界,并指出“此三界之上,飞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参洞章”。欲界,是指举心动念都是贪欲,完全以自己的私利为本位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比欲界高一界,

《度人经集注》说:“六欲总净,超出欲界,上进一天,即登色界”;无色界,就是从有形有质上升到无形无质的境界。

3、五行

五行指金、水、木、火、土,是中国本土道家文化中的概念,在佛法上,把五行归纳为四大,即地、水、火、风,道理是一样的。这些元素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宇宙万物。

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而道家讲死后有鬼,但不一定有六道轮回(道家的轮回是后来加上去的),所以只要不死,或者死了但鬼灵不散,就算跳出来了。

说不在五行中,就是讲不再受五行运化主宰,尚书“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就是说万物在五行运化中循环,水润木生火至顶,土得这一循环,到金由生转死,复成另一循环之滋养,即再成水润。

成仙了就不再受五行运化制约,不再有寿元耗尽身体被灭的限制而死。

扩展资料

佛教相关概念的三界:

1、欲界(梵kāma -dhātu),为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中众生贪于食、色、眠等诸欲。

2、色界(梵rūpa -dhātu),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

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无色界(梵arūpa -dhātu),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度人经

百度百科——佛教三界

跳出三界外:不受人、神、魔界等界限的约束; 不在五行中:不被金、木、水、火、土等元素变化的制约。 意思是在脱离“三界”和“五行”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最终超凌三界,逍遥太清境,就是真正的自由自在,长生不老。

三界就是佛教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行就是道教所说的金、木、水、火、土。
三界和五行在东方泛指所有逃不脱毁灭,逃不脱死亡、逃不脱轮回、逃不脱烦恼、逃不脱痛苦、逃不脱束缚的世界范围。

太乙五行拳的功法

以引为主,是武当丹法以形引气的重要典范,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形体动作来加强五脏的功能,使五脏坚实,精气充盈。为武当丹法内炼成丹提供必要的帮助,是修墙补屋阶段较好的功法,望习者重视。 玉虚宫内导引功, 内炼五脏引五行。
太虚羽化虚空立, 周身放松妙无穷。真元内固生癸水, 万法归宗第一功。
手托明月引金风, 肺宫安宁天地明。
托天翘剪撑天地, 内闭三阳脾胃行。
霸王举鼎神力大, 三焦贯通肝胆宁。
河车妙法谁人晓, 阴阳既济离火平。
五气朝元溶五行, 百脉齐收切莫轻。
五行导引功行毕, 内精外华化长生。
总 歌 注 解
歌诀:玉虚宫内导引功,内炼五脏引五行。
解:这两句歌诀的含义是:武当太乙五行功是一种以导引的方法来锻炼五脏的功法。练形导引的方法起源很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太乙五行功总歌开始就叙述了该功法的源流和功法的基本功能。即源于道家正统玉虚门中,是一种以导引为主要手段的修炼功法。该功法的主要功能就是锻炼人的五脏,及五行之气。道家和传统医学一样把人体五脏分为五行;肾脏属于水,肺脏属于金,肝脏属于木,心脏属于火,脾脏属于土。此乃五脏与五行属性。
歌诀:太虚羽化虚空立,周身放松妙无穷。
解:此言预备式太虚羽化的内涵,及功效。太虚羽化是武当太乙五行功的预备式,顾名思义:就是正是练功前的准备, 其主要的目的是使练功者通过预备式的锻炼,让身体进入体态舒适,周身放松,气血流畅。心旷神怡的境界。其内在的体感奥妙无穷。
歌诀:真元内固生癸水,万法归宗第一功。
解:此言是该功法第一式的内涵。道家修炼的理论中,把先天祖气称之为真元,先天祖气藏于肾和命门之中,与元精、元神、俗称上药三品。可见把真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传统理论认为:人的真元后天补充来源于人的肾脏里。后天的五谷之精也存在于肾脏之中。在中医理论中又被称为肾水、又叫癸水。肾脏在五形之中属于水,而肾水则是修炼者内练成丹的最基本的保证。肾脏的强健程度直接的影响肾水的生成,也就直接的影响金丹内功中的“玉液还丹”功夫的进展。因此,只有真元内固,才能保证癸水的生成。这种方法是众多法门所修的第一功夫。因此武当太乙五行功的第一式就加强修炼者肾脏的锻炼是有道理的。
附:关于肾脏功能的论述: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依赖髓以充养。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
歌诀:手托明月引金风,肺宫安宁天地明。
解:此言五行功第二式的动作内涵,金者:五行归属中的金,在人身之中肺脏属金,风者:呼吸唏嘘,往来之气也。中医的理论中认为:肺脏在五行之中属金;在五行相生相克之中:金生水,水则养木,则五行相生,人体康健也。
手托是指动作的内涵。明月则是太阴的涵义。此句话的含义,通过手的动作来引动太阴肺经中真气的运行,,使其流畅、充盈来达到锻炼肺脏的目的。肺宫安宁天地明。此句话含义是人的肺脏功能强健,就会给人带来健康。以下是关于肺脏的论述。
附:肺脏在人身体中位于胸膈内,膈膜之上,在五脏中之位置高,故有「华盖」之称。肺系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而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五行属金,色白,在液为涕,在志为忧,藏魄,为相辅之官,有手太阴经属肺脏而络大肠腑,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肺之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中医有“肺朝百脉”之说,意思是说人体所有血脉都会集于肺脏,血液在流经肺脏时,将其中残存的废物通过肺的呼吸而排出体外,又通过肺的作用将新鲜空气吸入体内,汇入血中。新鲜的血液在宗气的推动下,再循行于血脉,温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歌诀:托天翘剪撑天地,内闭三阳脾胃行。
解:天地者:在人身体中天为上焦、地为下焦。人则为中焦,托天、撑地的含义,通过练功者的双手上下动作来带动身体内上下焦的抻拉。当上下焦对拉分离的时,中焦舒展流畅,因此淤滞疏导而散。传统修真理论认为:人之元气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先天之元气藏于肾,后天的元气被称为谷气。它主要来源于五谷杂粮,人食五谷杂粮而纳入体内。经食道而入胃。经脾的运化而成。此句的含义是通过托天撑地的动作,使人内闭手三阳经。抻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经,让其得以充分的舒展。从而达到锻炼脾胃目的
附:关于脾脏的功能有如下的论述: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能纳谷受气,取水谷之精微化生为血液。血的生成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脾的统血功能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功能。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难经》指出:“脾裹血,温五脏”,裹就是统摄的意思。清代沈目南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营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有伤,营卫虚弱,故血失常道而妄行 ”,由于脾脏的运化,是水谷的精微转化为精气而通于血脉。可见锻炼脾脏的重要。
歌诀:霸王举鼎神力大,三焦贯通肝胆宁。
解:举鼎是动作的含义。也包含着意识思维活动的内涵。当人的双手向上举起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真气上提,经过上中下三焦而气达双手,同时也就把足蹶阴肝经的真气提上来,从而达到了三焦畅通,补充肝脏,让肝胆功能更健康目的。肝胆乃强筋骨之脏腑,筋骨乃人体力量发出主要的器官,因此,进行中焦的锻炼,对于增加人体的力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关于肝脏的论述
附: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唐代王冰解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何者?肝主血海故也。”意思是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运动的时候,身体各部的器官则需血量增加,循环血量也势必相应增加,这时肝脏就把贮藏的血液释放出来,以供身体活动的需要;当人在休息安静的时候,全身活动量减少,部分血液便贮存在肝脏。如果藏血的功能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人身体不能正常的运行。就会出现诸如:两目昏花、干涩、夜盲;筋肉拘急,屈伸不利;若是肝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肝气逆乱,藏血不固,而引起出血病变,如吐血、呕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肝的功能主疏导排泄,肝脏疏泄功能正常的时候,则气机条达舒畅,血随气行亦通畅无阻。若疏泄不及,肝郁气滞,可导致血瘀,出现胸胁刺痛等证。可见对肝脏的锻炼是何等的重要!
歌诀:河车妙法谁人晓,阴阳既济离火平。
解:倒转河车的做法有几个人知道呢?他地目的是什么呢?传统的五行属性 理论认为:心脏属火,肾脏属水。传统的中医理论中认为: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否,将直接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肾水上升,离火下降其身乃安。传统练养理论同样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基本的保证。尤其是离火,离火降则肾水升,则阴阳平衡而入修真之门。
附:关于心脏的论述:《内经》云:“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脏是主导周身血液的重要器官。《内经》又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意思是说:心脏是人生存的根本,决定人的神采的变化,当它正常时,心脉充盛,面色就会红润光泽。反之,则心脉虚弱。由此可见,心在人身体中的生理上的重要程度。
歌诀:五气朝元溶五行,百脉齐收切莫轻。
五行导引功行毕,内精外华化长生。
解:五气朝元原指人体内五行之气归于气海丹元,气海丹元是人身真气所藏之所。经过身体周流后的真气,在融合了五脏祖气之后,流回气海丹元。此乃收功之势,目的是把全身的真气全部的收到气海之中。此势随是收功之势,但是更应该认真地做好。经过武当太乙五行功的练习,就会使你内壮精神,外显光华而身体健康。 预备式:太虚羽化
歌 诀:太虚羽化自新生 忘掉吾相道自明。
自然妙法演大道 融汇虚空显真形
解:预备式,顾名思义,就是练习五行功的准备式。 “太虚羽化自新生,忘掉吾相道自明。”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无中生有,阴极必阳的太极之理。忘掉我相,进入无为,使知“道”之何物。 “自然妙法演大道, 融汇虚空显真形。”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道”法自然的道理。真种子产于虚空无形的静态之中。
在做预备式的时候,应首先着重做好放松,让身体全面的放松下来。周身无一挂碍之处。继而,须发聚松,毛孔齐张,达到练功者的身体与宇宙虚空融汇在一起。进入无为、无形、无相的境界。
行功姿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成11字形。头正身直,二目垂帘向前下方斜视,从头到脚,进行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
心 法:身体放松后,观想自身与茫茫宇宙混然和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
行功要领:在练功时要慢慢的放松,体现慢而融之的特点。当身体松弛之后,方可行功。在练时,要重点体会身体的松弛感觉。
第一式: 真元内固
歌 诀:跨虎登山目瞪圆 真元鼓荡壮先天
筑基炼气是根本 内炼真阳此为先
解:真元内固,顾名思义,就是让真元内在稳固的意思。“跨虎登山目瞪圆,真元鼓荡壮先天。”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真元内固式的动作要领及目的。跨虎登山讲的是本式以骑跨动作为主,目瞪圆,是指开目行功,目的是用力瞪圆双目,使肾中的真气上提,已达到阴升阳降的目的。
“筑基炼气是根本,内炼真阳此为先。”此二句的含义是讲述所有内练之法的根本是筑基练气。练气的主要方法就是练真阳之气。因此,太乙五行功的第一式就是锻炼肾脏。当真元内壮达到鼓荡开合的时候,就达到本式的锻炼目的。
行功姿势:接太虚羽化,两腿弯曲,身体逐渐下蹲成中马步桩,开目行功平视前方,两手握固上提,两臂向后背弯曲,外劳宫穴贴于后腰眼处(即肾脏外部)。
内功心法:行功时,观想太阳照射在腰间,以命门为中心,包括两肾在内,形成一个如太阳热的圆形物体,其热度直透体内。使腰肾发热,身体舒适,头正身直,法度自然圆润,无任何僵硬痕迹。
行功要领:在行功时,要注意动作的精准。应当注意的内容有二:
1、开目,此动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肾水上提。
2、在行功时,一定要观想到两肾发热的程度才可以连下一式。
目 的:河图曰:“天一生水”,在人身体中五行属水者,肾也。人的身体体质的好坏,内脏功能的强弱,与肾脏功能有直接的关系。肾主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能量来源,更是内炼成丹的基本物质。
在内丹功中,常有两肾如汤煎得说法,就是两肾在内功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发热。进行练精化气的行功。此式让两肾人为的发热的目的,也是为了锻炼肾脏的功能。人为的创造两肾如汤煎得功态。
第二式: 手托明月
歌 诀: 五行密录法为先 太阴真气内外连
金风引动润肺腑 精华无形入丹元
解:此式名:手托明月,明月是太阴的别称。说明此式是练手太阴经的。“五行密录法为先,太阴真气内外连”此二句的含义是指:在五行之中,金是五行之首,在人体五脏中,肺脏也是在最高的位子。肺是主宰人体的表里的脏腑,有人体内外相连的功能。“金风引动润肺腑,精华无形入丹元。”此二句的含义是太阴经得真气流动以后,所带来的效益,就是肺腑的滋润。金能生水,水则是肾精的必备物质。故说精华无形入丹元。
行功姿势:原式;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慢慢抬起,手指向前,手心向下,与肩同高。略停片刻,然后向外翻手,手心向上,由手大拇指向外引动,慢慢地向有左右横开二臂,与身体成一线,略高于肩,手心向上,如托明月,略静片刻。然后翻手手心向下,由身体两侧慢慢下压,至于小腹同高后,两手合向小腹前作抱球状,两手指相距一寸许,手心向上。慢慢上抱,与脐同高,翻手下压,慢慢归原式。反复4-8次。
心 法:两手外展时,要以大拇指引动手臂像身体的两侧展开,要顺其臂自动而动,双手展开后要有托物之感,观想双手各托一轮明月,翻手下压,抱球式要有内气归于丹田的感觉。
行功要领:在做此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两手上抬时,要注意吊球之式,两手外展的时候,要注意引动和自动相间。
2、在两手下落的时候,要注意两手的轻灵性,轻灵柔软方有鹤形之势。
3、在两手上抱时,要注意两手要有抱腹的感觉。
4、反手下压时要有引气归元的感觉,所谓气壮丹田即是此意。
目 的:开太阴肺经,以壮肺经之气,肺经之气又称为金气。在丹功中的五行理论中,金生水,金气的旺盛有利于肾水的生成。 肺脏的强盛,则人的吐故纳新能力旺盛,以利于周身毛孔的自然张开,与天地宇宙相呼吸,用归元法,引内气归入丹田。
第三式 托天翘剪
歌 诀:五谷纳精法最全, 一粒黍米产黄田。
托天翘剪回首式, 脾胃安宁可擎天
解: 托天之势,顾名思义。手向上托举,翘剪乃是手向上翘起之意。“五谷纳精法最全,一粒黍米产黄田。”此二句的内涵讲的是此式是运化五谷精微的最好方法。人的后天精气来源于五谷,有脾胃来消化、吸收。因此,脾胃功能的强于弱,将直接的影响人体吸收五谷精微的效果。“托天翘剪回首式,脾胃安宁可擎天。”此二句的内涵之意,是讲该式的练功动作特点。以及,该式的锻炼的脏腑和效果。这两句话重点的强调了在做该式的时候。要注意的动作如回头等。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身体前抱起,指尖相对,相距一寸,手心向上,到与脐同高后,左手翻手向下压至身体侧面原位,右手继续上提至胸前,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转,托至头顶,至极点。头慢慢左转,开目左看。左右各6次。
心 法:1、双手上抱时,体会抱腹的感觉。
2、双手上下相撑时,要有托天撑地的感觉
3、转头时尽量向后看。
行功要领:在做此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抱腹时,要切实报到有大腹便便,沉沉欲坠的感觉后。方可做两手上下齐分托天、翘剪之势。
2、在做托天、翘剪的时候,应当注意感受两手上有托天的感觉,下有按地的感觉。
3、要尽力的回头后看。
目 的: 脾胃是人体五脏中,摄取五谷精微的重要脏腑,人食五谷经食道而入胃,经脾胃的运化吸收,才能补充人体的需要。是人体度外吸收能量的主要脏腑。脾胃功能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第四式: 霸王举鼎
歌 诀:东海青龙将名扬 内藏三魂升瑞祥霸王举鼎千斤力 三焦通畅万寿疆
解:此式之名霸王举鼎,乃说此式之功效可以增长力量。“东海青龙将名扬,内藏三魂升瑞祥。”东海青龙为隐喻:东者:甲乙木也;青龙:肝也,修真图中喻此处藏魂。此二句的含义是肝脏的功能上升了,三魂则安详宁和。面先瑞祥。“霸王举鼎千斤力,三焦通畅万寿疆。”肝胆脾胃乃位于中焦,上连心肺,下系肾大小肠。其功能住人体的排泄。此二句内涵之意是:肝胆脏腑的功能正常,则人体三焦通畅。肝胆的功能增强,人体的筋腱的力量就强大。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身体前抱起,指尖相对,相距一寸,手心向上,经腹部继续上提,至前胸,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转,托至头上,至极点手心向上,指尖向后,两手相距8寸许。然后两手合十,指尖向上,两掌相距2寸,由胸前降入丹田,归元。共做6次。
心 法:1、双手上抱时,要有抱腹的感觉。
2、托天时要极力托起重物的感觉。
行功要领:在练此式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平心静气,
2、 在做抱腹时,重点体会两手的手托重物感觉,
3、在做两手上托时,要重点体会两手上举重物的感觉。如果练习者的中焦不适,在练习时应采用闭
气法。即上举时,闭住呼吸,默数6个呼吸。切忌:不可过多!
目 的:肝胆位居中焦,在人身体中,主排泄疏导之能。肝胆的功能越强,则排泄疏导的功亦强。则三焦通畅人体康泰。另外,肝脏是人体藏血、排毒的重要器官,肝脏的功能强盛,则人体藏血、行血的功能就强。霸王举鼎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肝脏的功能。
第五式 倒转河车
歌 诀:河车依法倒行拳 内升真水降心元
阴阳交替并行用,抽坎添离法延年
解:顾名思义,倒转河车的功能就是把肾水提升上来,用以平和体内的心火。“河车依法倒行拳,内升真水降心元。”倒行拳:即是倒转拳。内升真水指的是肾水,降心元之的是降心火。 此二句的内涵之意是:形容该式的动作要领,以及行功的作用。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外转动,手心向前,握固。然后向前慢慢抬起小臂,双肘同时弯曲成90度,拳心向上,拳眼向外,放于身体两侧。然后开始做立体太极式圆周运动,先转动左拳,即左拳向前下------前-----前上,与乳同高。然后收回腰间。右手同时动作,向后收回,将拳收到腰间。然后慢慢的向前运动(同左拳一样)。左右手同时运动,各做6-----36次。
心 法:速度要求缓慢,不宜过快。要细细体会双手及两拳的感觉。
行功要领:在行功中,要注意两拳所转得远的大小。不可过小,尤其是两个拳向后的时候,一定要尽处。 这是要重点体会肘部的感觉。两拳向前的时候,要重点的体会小臂到肘的感觉。
目 的:此式是以调节心脏功能为目的。心脏的强盛,人的经历就旺盛。因此,打开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真气不断的充盈两经,达到阴平阳秘地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收式 五气朝元
歌 诀:意气相抱法易精 气遍周身法常行
练就五行精华后 五气朝元归丹庭
解:顾名思义;就是周身所有的真气,都流回丹元。“意气相抱法易精,气遍周身法常行。”此二句的含义是练功的具体要领,就是意气相抱,用来行功。“练就五行精华后 五气朝元归丹庭”此二句的含义是指行功后,要注意的是五气朝元收功。收功地目的是把练功所的真气,收到气海丹田之中。收功在整个练功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练功是为了使人的精气神更加充足,收功则是把所练之气全部的收净。如果收功时没有把所练之气收净,真气 就会在平时不由自主地在全身流动。习练者就会感到周身不适。因此,习练者切忌。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小腹丹田处抱合,双手重叠一处左手内劳宫扣与右手外劳宫,扣于丹田处,头正体直,目视前方。
心 法:意想周身真气通过肢体经脉回归丹田,直到收净为止。
功法名称:
预备势(无极势)
起势:混元一气,旋转乾坤
1、白猿出洞,双峰拜日
2、悬崖勒马,海底顶云
3、蛟龙溟蒙,雷劈山洪
4、犀牛望月,转身托天
5、青狮抱球,闪起金庭
6、豹子含美,仰颈惊林
7、大鹏展翅,群兽震惊
8、花鹿采芝,俯饮清泉
9、黄蟒含津,戏引众猛
10、鲤鱼打挺,波浪滔天
11、雄鹰探山,双擒鸡群
12、仙鹤腾空,飞舞风云
13、金猴窃丹,炉火皆平
14、鲸鳄探月,波平浪静
15、黑熊反掌,威震森林
16、金蟾脱壳,醉卧瑶池
17、喜鹊登枝,寒立梅荫
18、苍龙入海,意守心宁
19、野马抖鬃,烈性飞腾
20、神猿入洞,性归心田
21、凤凌空,百鸟齐鸣
22、伏虎灵台,永守黄庭
23、抢元守一,正气共存
收势:动静结合,反转乾坤

“五气”是什么?

内丹学术语。“五气”指的是心、肝、肾、肺、脾这五脏之气。凡俗之人,五脏之气散居五行所属之位,未能形成统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内丹家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炼气法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体验,内丹家提出了“五气朝元”说。早在汉代的《周易参同契》已经有关于“五气”的朦胧意识,该书言“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这虽然没有出现“五气”的概念,但却以五种颜色作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关系。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脏的符号象徵。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易参同契》包含着五脏之气的认识,这是可以得到证实的。不过,在这部书中并没有明确的“五气朝元”说法;直接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钟吕传道集》,该书有《论朝元》一节,提出了五脏之气随着阴阳的转换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观点,以为日月运行之间,当一阳始生的时候,五脏之气乃朝于“中元”,所谓“中元”实际上就是以两乳之间为基准而切入的中丹田;当一阴始生的时候,五脏之液朝于“下元”,所谓“下元”就是以肚脐以下一寸三分为基准的下丹田。内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气、火之丙气、金之庚气为帅导,三阳(壬、丙、庚)上朝于天宫(脑门)内院,于是心神也返于天宫,五气也就朝于上元。关于“五气朝元”的问题,唐末五代以来,道门内丹家作了许多解释,从宋代的张伯端,到金元时期的邱处机、萧廷芝等都有论述,《性命圭旨》总结了前人的诸多论述,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五气朝元”的理论,该书还绘制了“五气朝元图”,便于人们明了其要领。该书从生命发源的问题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异地而五方异气的情形,进而说明了修行之人合炼五气使之朝元的可能与方法门径。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来,人的五脏本来有青、赤、黄、白、黑五帝镇守,五帝则以天干、五行、数字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气,黄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气。修炼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气气汇通聚合,所谓“攒五簇四会三合二而归一”就是通过会聚而使朝元的过程。金德之四气与水德之一气汇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气与火德之二气汇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气,“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气则朝元而聚于顶,体现了内丹修炼的一种高级境界。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