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垂目慈悲六道,四魔六道是什么

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四魔者,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也。
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六道者,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

李敖的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是什么意思

最简单的理解:吃软不吃硬
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尼姑思凡就是尼姑想尘世

佛菩萨不是有情众生为什么还会怜悯六道

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定有众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成佛之后,便不度众生,无众生可度,只是众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缘的多少,而能感得佛与菩萨的化现而做救济;那是众生心中的佛与菩萨,不是佛与菩萨的本身。
而菩萨就是佛的法性的显性表现,菩萨不能像佛那样光明周遍一切,但是菩萨可以用嘴传法,用行动表示,以什么身体显现给世人,都是去显渡众生的相,在世人凡眼看到的就是菩萨怜悯众生,其实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远远超过那一般意义的慈悲,他是渡众生不居功,无我相,就是法性的本然,我们不可以理解为菩萨无情,这就是以凡心分别揣度了,我们都是有感情的,佛菩萨的慈悲就是情的至高体现,这种情我们无法体会罢了,所以我们感激佛菩萨,与佛菩萨结缘,有这些情感并没有错,只是你要体会佛菩萨的情区别于我们这种自私的情感。

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阿弥陀佛

此应该为那座山门的对联吧?!

金刚为佛教之护法,现愤怒相代表以大无畏、坚定心对治烦恼、五蕴、死亡、天魔(此为四魔)
菩萨为佛教众生之佑护,以慈能抜苦,悲给予乐的种种方便法门摄受众生脱离六道轮回苦海(天道、修罗、人道、鬼道、地狱为六道)

阿弥陀佛 希望能帮助到您

佛菩萨不是有情众生为什么还会怜悯六道

净空---那最高等的爱,那是佛菩萨,佛菩萨的爱不但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而且没有起心动念,这就不可思议了。没有起心动念流出来的,才是从自性真心里头流出来的。所以真心是什么?真心充满了爱。这个爱心不是学来的,自性本来就是一个爱心。

又《智度论》第三十卷说:「一切诸善法,皆从三善根生增长。」前面是引用的魏译本跟《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也是这样说,一切善法都是从三善根生,从三善根增长,这三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反过来叫三毒,反过来是贪瞋痴,贪瞋痴是所有一切不善之根,一切不善都是从贪瞋痴生出来的。所以,遇到佛光,利益当中说得非常圆满,说得非常究竟,「垢灭善生」,所有一切烦恼、染污都灭了,一切善都生,都从这里生起来。前面我们学习过,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是诸菩萨生生世世无量劫的修行。

我今天早晨看到了汤恩比在日本的一次访问,这部书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一共有七章,还有一章没翻出来。我以前看过断片的、引用的,没有看到全书。第一章就很有趣味,讨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人活在世间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古今中外多少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解答得最圆满的是释迦牟尼佛,他把事实真相真的讲出来了。汤恩比也说得不错,汤恩比说了大概是为两桩事情,一个是爱,对爱说了很多。但是这个字并不究竟,是说出了重点。我们在过去学习,也谈到「人生百日,体露真常」,那个真常就是爱心。小孩生下来不到一百天,就是三个多月,你去观察他,细心观察,他虽然不会说话,他有表情、他有动作,这个时候他没有受到染污,他不认生。认识这是他的妈妈、那是他的爸爸,他已经被染污,他认生了,有分别,这个是,那个不是。在三个月之内没有这种分别,谁去抱他,他都欢喜,他都不拒绝,跟你笑咪咪的。这时候看出来最天真的爱,这个爱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那最高等的爱,那是佛菩萨,佛菩萨的爱不但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而且没有起心动念,这就不可思议了。没有起心动念流出来的,才是从自性真心里头流出来的。所以真心是什么?真心充满了爱。这个汤恩比没有说到。他只说到大爱,爱一切众生,甚至于爱花草树木,爱山河大地,他讲到这一层,但是说得不透彻。佛讲得透彻。这个爱心不是学来的,自性本来就是一个爱心。所以我们用大乘佛法来看这个爱,不起心不动念的爱是佛的爱,诸佛如来;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菩萨的爱;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着,是阿罗汉的爱;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里面充满了欲望,这是六道众生的爱。六道的众生爱是以欲为中心,他的欲望,他一定有占有的心,不但有分别、有执着,他有占有,这个就造业了。阿罗汉不造业,不造轮回业,凡夫的爱造轮回业。

所以我们要问佛,人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佛说了一句话,四个字,「人生酬业」。酬是酬报,到这个世间来,不是你自己来的,你自己不会来,也不是上帝叫你来的,也不是阎罗王叫你来的,不是的,是业力。你跟这些众生有共业、有别业,共业给你拉在一起,别业是个别受报。这个讲得好。阿罗汉不造业,所以他没有果报。佛菩萨不造业了,他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你看众生来酬业的,佛菩萨来酬愿的。他过去发过这个愿,要度这些苦难众生,现在众生正是受苦受难,他是愿力来的,是来帮助众生解决问题的,这个不一样。帮助众生解决问题,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不是酬业,是过去生中初学佛的发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己现在成佛了,有这个能力帮助众生,他是为这个来的。这个才说得圆满。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三六四集) 

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是如何被塑造成送子观音形象的?

东土大唐,她将金锦袈裟和九环锡杖送给唐玄奘后,当着唐太宗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的面,在天空中现出真身真像。

唐太宗不失时机的安排唐朝大画家——吴道子巧手丹青,画下了观音菩萨脚踏祥云、救苦救难的慈悲圣像!

后来,这幅菩萨的画像还珍藏于凌烟阁。

“源易缘”注意到,作为西天取经的“总执行人”,观音菩萨后来又多次化身或现身相助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

她在万寿山五庄观内用杨柳蘸着的甘露水,奇迹般的医活地仙之祖——镇元子的人参果树。

加上观音菩萨常手托杨柳,菩萨在民间和神话传说中,就又有了”杨柳观音“的形象。

观音菩萨从紫竹林里素衣编织花篮,帮助唐僧取经团队收服了莲花池里养的金鱼精,民间也就有了“鱼篮观音”的形象;

有资料称,民间传说中的观音菩萨有次33不同形象化身,比如:白衣观音、水月观音、卧莲观音等……

而每一次的化身,观音菩萨都以不同形象的,慈悲现世救人。

“源易缘”留心到,在民间的观音菩萨信仰中,有一次并非观音菩萨的33次化身范围内。

那就是观音菩萨被民间亲切塑造成了一个“送子观音”的美好形象。

中国的神话传说很多,三界的福神和女性神仙也很多,比如就有“送子娘娘”、保生大帝、张仙送子、海神玛祖、三霄娘娘、泰山老奶等,这些具有亲切力和亲切感的神仙,都被尊为民间祈子祈福的“福神”。

一、观音菩萨的亲切慈善

“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佛教常见的四大菩萨中,无论观音菩萨,还是普贤和文殊菩萨,或是地藏王菩萨,均是面容慈和的形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中更是认为,乾坤天地二道,阳气易刚健,阴气则易顺柔。

民间百姓们认为,作为司掌生育、负责送子的女神,既是福气的来源,也是福气的象征。

这些美丽的女性天仙,就应该是美丽端庄,婀娜多姿的慈爱形象,而观音菩萨显然都符合这些条件。

二、观音菩萨身边有童子和龙女

抱来天上麒麟子,送于人间积善家; 庭前兰吐芳春玉, 堂上珠生子夜光 ..

在送子观音的庙宇上,往往有这样劝人积善行德的楹联。

从楹联内容看,送子观音不仅可以送子,还可以送麒麟贵子。

加上,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曾有剧情谈过观音菩萨身边有两个侍童,分别是善财童子和小龙女。

古人认为,金童玉女这些寓意天真无邪、富贵孝贤的童子,如果能送到家中,就会带来吉祥和福气。

”源易缘“留心发现,流传民间广众的”送子观音图“中,观音菩萨面目和蔼可亲、眉如弯月,手中抱有一白净可爱的童子。

三、常诵《观音经》能心想事成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民间认为,常诵念这首《观音经》,不经身在苦难中的人,观音菩萨可化解灾厄。常诵《观音经》还可以求子得子、求女得女,心想事成。

这里流传着一个观音送子的相关故事。

晋朝时期,益州一位名叫孙道德人,年过50却膝下无儿无女,非常的想要个儿子,来接续香火。

由于孙道德平时爱积德行善,佛寺的一位大德和尚告诉他,如果您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常诵念《观世音经》。

孙道德按照和尚的建议做,一段日子后,他梦到观世音菩梦中送子,并道:你不久将会有一个大胖儿子。

果然不久,他的夫人如愿生了个孩子。

民间种种的传说和信仰文化,塑造出了送子观音的大爱亲切形象。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