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八字命理分析,开国帝王八字共同点

朱允皇帝的一生

朱允 (1377——?),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继位。 建文元年(1399)七月,皇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从而拉开了长达四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建文帝战败出亡,最后避难巴山。在重庆、邻水、大竹、达县、平昌、通江等地均有活动遗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作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景泰年间(1450~1457)卒于达县中山寺。朝廷礼部僧坊司指派北京印秀和尚入蜀扩建中山寺,兴修建文帝陵园。明万历19年(1591)朝廷再次整修中山寺,新建大型甬壁石刻,呈八字展开,各长二丈一尺,高一丈。所刻大型深浮雕“蛟龙腾跃”、“凤凰展翅”、“天马行空”、“海马踏浪”、“老龟送经书”、“斗牛驮宝卷”,均为整石刻成,每幅长一米,宽一米,雕工精湛。石柱上刻“梵刹无双境,禅林第一门”、“日曜祥光照,烟浮瑞气腾”、“昭明同日月,悠久并乾坤”三幅对联,意域深远,笔画雄健。中山寺甬壁石刻历经劫难,任基本保持完好,是四川石刻艺术的瑰宝。 生平简介 朱允炆(1377~1402?)(另一说为1377~1451?),1377年12月5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是朱标。他是明太祖的孙子。朱允炆在位4年,年号建文。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明太祖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而若根据嫡长继承制度,应该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长子,也就是虞怀王朱雄英.但是雄英于洪武十五年(1383年)五月薨.因此太祖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世。朱允炆即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从年号来看,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对先朝的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建文帝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 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情。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对建文帝造成严重威胁。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藩主要是针对燕王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先从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这样不仅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朱棣到了皇宫,看见宫中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靖难之役”宣告成功,朱棣称帝,改年号永乐,朱棣就是明成祖。 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四人,其他或逃跑,或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什么性格的人能当帝王

帝王论之性格特质篇
纵观中国上下5000年文化,无数传奇人物如喷泉般踊跃而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都如帝王般的存在。
在每一个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里,我们都能够远远感受到他们那强烈的性格色,在他们当中有无数的成功人物是因为其本身的性格特质优势造就一代伟业,也有无数悲情人物因其自身性格缺点而遗憾终生、丢了性命。正所谓是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可见性格特质对人一生是非成败起着多么关键的作用。
要想成为帝王般的存在一定要具备以下性格特质:
一、心野
心野就是野心,作为一位帝王,一定要有野心,只有有野心的人才不安于现状,才敢勇于打破现有的束缚,挣破现实的囚牢。中国的始皇帝——秦始皇,在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只是个小小的诸侯国国主,假设秦始皇只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国主,内心没有一同世界的野心,就不可能费劲心思,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残酷的战争中去。所以,秦国的国主就是有了这种一统世界的野心,才有了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才有了秦朝的丰功伟业。
对于秦朝历史好坏,我们不做过多的评价,但我们知道,作为帝王一定要具有野心才能创下丰功伟业,否则必定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历史中不思进取、没有野心的君主王朝最终也都走向衰退或灭亡。
二、心大
每个人都有野心,但有野心成为帝王的人却不多,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成为帝王有多难,而在于自己的野心就只有那么大。我们都知道权利越大,责任就越大,想要收获的多,就要付出的多。想要成为一代帝王当然不容易,所以想成为帝王的人更应该具备他人数以百倍大的野心,这样才能远远超于他人。每个家的土地面积是固定的,我们只有靠侵略他人国土才能扩大自己国土,这是必然的道理。元朝的一代帝王成吉思汗就是拥有他人无法想象的野心,不惜发动战争侵略他人的国土,才有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帝王国土面积最大的辉煌王朝。假设成吉思汗没有无比远大的野心,能有那么大的国土面积,能有那样的辉煌王朝?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然我们现在的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必有大野心的帝王统一了世界,从此天下一家,这也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三、心狠
每个传奇的帝王都是心狠的人,他们除了对敌人狠,还对自己狠。
成为帝王者不应该敌人有过多的仁慈,自然的生存法则本身就是适者生存,只要是敌人,我们就要打击消灭他,这样才能让我更好的生存。当然,对敌人狠我们很容易做到,但要对自己狠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了。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因为每个人最喜欢的人都是自己,既然喜欢,就不会想让自己受苦受累,喜欢就不会让自己处在危难之中,问题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土地没有播种就不可能有大丰收,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我们如果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等同的体力、脑力,甚至有时会让自己处在危难之中。试问,没有大野心,没有对自己苛刻的人,怎么会让自己付出无数的汗水有时还要处在承担巨大的生命风险中?卧薪尝胆是一个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典故,在故事中,一代君主越王勾践战败投降于吴王,在投降期间忍辱负重,其中有一次吴王得了不知何病,越王勾践以口去尝吴王的粪便来为吴王的病诊做依据,从而彻底消除了吴王对越王的戒心。从而最终让越王勾践有了翻身的机会,战胜了吴王。试想,一代君王能够忍辱负重委屈自己,如果不是对自己狠,如何能够做到如此境界。所以,成为帝王者必定要对敌人狠,更要对自己狠,不要让自己过于安逸,这是成帝王者的必然选择。
四、心黑
成帝王者心要黑,不黑就会让他人给黑了。历来朝代中不时上演着兄弟骨肉相残的老套桥段。
是啊,你可以做皇帝,我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当皇帝我不可以。事实上历史就是成王败寇。只要你是最终的胜利者,你想要说什么都可以,而失败者往往是没有发言权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受到这样那样的思想道德束缚,无法大展拳脚,我们经常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无数的麻烦,而事实上,这时多余的想法,我们只有首先顾好自己,才能去为他人考虑。我们都是在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他人。所以我们只能说尽量避免去伤害他人的利益,如果必须伤害,就只伤害少数人的利益,必不会引起民愤,也不会引火自焚。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什么战争总是不时发生。其原因就是某些拥有无上权利的人,为了自己的野心,不惜发动战争,武力侵略他人,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宁愿让数以万计的部下丢了性命,百姓流离失所。其本质就是掌权者的心黑。因为心黑,所以不顾他人。
在历来的朝代中,有许多的人就是因为不够黑,所以错失成为一代帝王的机会。汉高祖刘邦的大将韩信,如果在汉高祖刘邦制约他之前,能够昧一昧心,先发制人,也许汉高祖就不是刘邦,历史就改写了。所以,成帝王者必须心黑,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一代枭雄曹操曾经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其中道理,不外如是,而实事也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
五、心坚
帝王者在未成帝王之前,必定有诸多磨难,因为天下人都在争,所以困难重重。如果帝王没有比他人更加坚韧的心去面对诸多困难,在未成事之前就已先自我放弃了。也许有人会为自己的出身背景找借口,试想,亭长出生的汉高祖刘邦、乞丐出生的明祖皇帝朱元璋,谁能想到他们也能够做皇帝?只不过是他们比别人更有大野心、更狠、更黑、更心坚而已。实事证明,事在人为,只要自己想做,肯做,有去争取,就一定有成功的希望。
做为帝王者,因为其权大,责任大、管其人与事都多,经常会被无数的困难所包围,试想,如果帝王者都首先放弃,那为人臣子的还有什么坚持的动力?所谓树倒猢狲散,树都倒了,还能留住什么呢?

包三姑外传中朱棣在哪几集中出现?

第一集9分30秒(47分钟版)出场
1至13集,29到33集出场次数较多

求包三姑外传剧情,有的请介绍

目前还没有分集介绍,只有大概剧情,如下:
朱元璋驾崩,传位其孙建文。燕王朱棣不服,决心整装待发逐鹿天下。但在这之前,他必须拿到一样东西。
包公后人包三姑是个推理迷、办案狂,她从退隐江湖的黑社会老大、爷爷包侵田那里,偷得《包公办案笔记》,私跑到“多一个”县城,开始自己的闯荡江湖生涯。与此同时,前来“多一个”县城上任新官县令的书生,无意中和包三姑拿错包袱,丢失官印。两人结伴前往衙门报案,发现包袱是被女盗贼杨八妹偷走,而杨八妹正女扮男装冒充新县令。原县令雷补头在夫人王六婆的指使下,不但不肯退位,反而横生事端。一时间,误会丛生是非不断。包三姑、杨八妹、王六婆三个女人斗智斗勇,各不相让,从此结下了梁子……
朱棣微服出巡,来到县城,此时各路人马也暗暗涌入。最终在三个女人的帮助下,朱棣拿到自己想要的物件,起兵夺位,坐上龙椅,封包三姑为御妹,书生也顺利当上县令。他赐婚给书生和包三姑,三姑成了书生的妻子,但书生和包三姑这一对欢喜冤家,他们的好戏刚刚开始,而三姑、六婆、八妹这三个八字犯冲的女人,也被命运拴在一起,面临着千奇百怪、妙趣横生的悬案挑战……
燕王朱棣的两个兄弟代王和辽王不服朱棣当这个皇帝想谋权篡位,但是在三姑的帮助下危难一一化解,代王和辽王被朱棣打败。但是在朱棣的身边危险还没有完还有一个李东海洗黑钱贪污受贿还有皇帝身边一个相信的人王公公,包三姑差点死在他的手上不过还好逃过一劫,最后李东海被被判了死刑。但是李公公还是逍遥法外。皇帝没有制裁他。在燕王起兵的时候有一个曾经帮过他的人的名叫大人物,当时朱棣以为他死了还封了官,其实他并没有死由此引出了大人物的儿子大富翁和大奶奶大奶奶骗人无数害了不少的人家最后事情也得以解决。在朱棣打仗的时候出现了红白玫瑰党意图谋反也被三姑解决了。
最后一个故事,经过了这么的事都以为可以平静了但是没有,多一个县开了一家养老院这个养老院的主人就是艺术大侠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有一个人偷取了多一个县的井盖,还留下了纸条说他是艺术大侠,皇帝接到了书生投诉包三姑的密奏,于是带着王公公来到了多一个县,就住在养老院里谁知丢失了一个金罐皇帝很着急于是找来了狄晓杰狄仁杰的后人,还发动了赏金猎人一块帮忙找,结果也没有找到。最后皇帝的金罐和犯人一起掉进了井里,皇帝让包三姑一年内不许查案,还让他和书生洞房但是聪明的三姑逃过了,最后他和书生一起去度蜜月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明明只是小孩子,为何朱棣如此偏爱朱瞻基?

明明只是小孩子,为何朱棣如此偏爱朱瞻基?

史书记载,朱棣对长子朱高炽似有不满,一直属意次子朱高煦,但是考虑到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他最终选择朱高炽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那为什么朱棣如此偏爱朱瞻基呢?

话说朱瞻基降生前夕,朱棣梦见自己的父皇洪武帝朱元璋赐给了他一个大圭,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醒来后,朱棣正在砸吧其中的滋味,就有下人来报,他的长子长孙朱瞻基刚刚降生了。朱棣马上联想到刚刚的梦上,认为这是应证在了自己的这个孙子身上。

因为大圭是显贵的象征,预示着朱瞻基会大富大贵。第二年朱棣被朱允炆挤兑的不行不行的时候,想起了这个梦,进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坚定了发动靖难之变的决心。所以关于朱瞻基的这个梦给了朱棣很大的暗示,作为梦中的主人公朱瞻基,也可以称之为朱棣的吉祥物,自从他降生以后,他爷爷朱棣就所向披靡,夺得天下,成功的登基做了皇帝。

朱瞻基刚刚降生的时候,朱棣去看他,只见小瞻基长得颇似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他非常高兴,当时就说:“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而在成长过程中,朱瞻基也没有长歪,他不仅在祖父的安排下师从当世名臣学习儒学,作为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他也做到了文武兼修。他的早慧引起了朱棣的关注,并被细心加以培养。《明史》就记载【永乐七年,从幸北京,令观农具及田家衣食,作《务本训》授之。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

朱棣不仅对他言传身教,还亲自安排他的学业。朱高炽身体羸弱,不能骑马打仗,这些使得马上得天下的朱棣对他颇为不满,甚至产生了立次子为太子的想法。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朱瞻基却长的英武有力,文韬武略,内在外在都颇似乃祖,这也为朱高炽地位加分不少。

为何朱棣如此偏爱朱瞻基呢?

1399年3月,朱瞻基出生,此时朱棣还是燕王。1402年靖难之役完成,如愿登上大统。在后来立太子的问题上发生了纠结,按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大儿子朱高炽是朱元璋封的燕王世子,理所当然立为太子,可是朱高炽形象肥胖,走路有些跛,处事软弱,朱棣不喜欢。

反观二儿子朱高煦,形象英武,做事风格很像自己,且在靖难之役中东挡西杀,战功显赫。这对朱棣成了个难题:一个不喜欢,却合传统,且群臣支持;一个很欣赏,但不符世俗,群臣反对。这个想法一直在拉锯,僵持不下。这时,大学士解缙仅一句话便打破了这种平衡,终致朱棣决心下,于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皇位接班人,这句话是“好圣孙”,指的即是朱瞻基,此时他才5岁,足以看出朱棣对他的喜欢,已把他作为未来储君,朱高炽是沾了儿子的光。

那么是什么原因朱棣偏爱孙子呢?

首先,朱瞻基的出生的神秘色,1399年3月,朱瞻基出生,此前朱棣一梦,梦见太祖执一大圭给他,圭上八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古大圭是权利象征,这时手下报告朱瞻基降生,朱棣遂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认为是天赐这个孙子,所以朱瞻基出生即获朱棣喜欢。

第二,1399年8月,靖难之役爆发,促使朱棣决心战争的,也和这个梦有关。经过三年的角逐,建文帝被拉下马,朱棣上位,孙子出生后即争夺皇位并成功,更加增添了对孙子的喜欢。

第三,朱瞻基和朱棣长得很像,大黑胖子,一股英武之气,(有图为证,前是朱棣,后是朱瞻基)这也是朱棣喜欢的原因。

第四,朱瞻基确是聪明过人,在识字、骑马、射箭过于常人,且有独到见解,以致在他5岁时,朱棣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历史证明,朱棣的决策是正确的,朱瞻基在废后立后(废胡善祥立孙若微)及斗蟋蟀为后世所诟外,整体上推动明朝发展,他和父亲开创了仁宣之治,而他父亲反在位十个月,他在位十年。在仁宣之治中重要性一看便知。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