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名精髓,论取名字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有哪些个人命名文体

中国古代目前好像没有用个人命名文体
取名源远流长,是我们国家的精髓。
千百年来复杂的历史变迁,古代人在取名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先秦时期,它具有随机性和自然性。
例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因为在孩子出生时鲁昭公刚好赐孔子一条鲤鱼。
在古代君主之所以被称为“黑屁股”,是因为他出生时臀部上带有黑色的大胎记。
还有西门豹,董狐,乐羊等以动物命名,可以说与自然非常接近。
值得一提的是,商代流行以时取名,帝王均以天干字为名。
到了周代,这种取名方式仍然流行,不仅取天干字,也取地支字。
如以午、申、寅等字命名。
另外,还用四季名称、月亮朔望、霜、雪等字命名。
如楚王熊严有四子,其中老大和老二的名字是伯霜、仲雪。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而上学的影响下的命名方式再次发生了变化。
魏晋时期,儒学衰落,老庄的形而上学开始流行。 “道,玄、元、真等字在人们的名字或字符中很流行。
唐宋元明清时期,双名开始盛行。
国家风平浪静,社会稳定,儒,佛,道三教并存,文学事业蓬勃发展。
因此,名字通常包含色,儒家思想和典故。
同时,双名的利用率逐渐提高。
如:房玄龄、颜真卿、陈玄礼、狄仁杰、薛仁贵、杜审言等;
宋代时取名的一个主要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
中国孔氏家族中最完整的家谱是北宋元丰时期编写的。
明代,朱元璋要他的后代按照“五行”:土金木水火土,来命名。
清末民国时期,就比较钟爱学术文雅气息的名字。
如林徽因、戴望舒、钱玄同、陈寅恪、季羡林等在学术上比较讲究的名字。
尽管命名风格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变化,但仍有许多好名声传承至今,并且仍然充满魅力。
如男有:钟子期、司马懿、扶苏、纳兰容若等,女有:谢道韫、李清照、王昭君、林徽因等。
不过,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出现了很多犯忌的怪名。
如熊狂、不寿、圉、乞、丐等等,现代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另外,还有宜臼、杵臼、恶来、洩父等名,也让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

周易取名的姓名学

姓名学指出,姓名决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称呼的简单符号,它还结合易经的宇宙全息规律,通过姓名中字的形、音、义、数、组合等所产生的五行磁场的诱导力,配合汉字的笔划数、五行、音律等特有信息,对人的起到一种暗示作用,从而影响人一生的性格、健康、事业、婚姻、财运、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姓名学可以达到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至于人生理想境界的目的,实为既节省能源又节约劳力、无污染、无副作用、投入少、回报大的优秀技术。是人类几千年来诸多学者、哲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姓名学已成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包括东方邻国在内)命名时所遵循的重要参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枝独秀,从古至今多少仁人智士、名流学者因正名后而一举成名!
民间通用的方法只是单纯的计算比划。虽可说是最易学的一种命理,但其实真正取名学要复杂的多,易学难精,需要考虑笔划数,文字寓意,音调,笔划五行,和文字本身的五行,要面面俱到才能创造出好名字。
另外,中国取名学大多要与中国传统术数配合,例如八字命理。最简单理解,是要在人的八字中找出五行生克所需,并在姓名中加以补充及配合等。
周易姓名学以其音、形、义,按易学的象、数、理为依据,综合阴阳五行,并以预测者的感应,找出名字中对特定人和事物吉凶与变化趋势。
首先要说明的是名字本身并不一定对应着吉凶,按阴阳理论,名字的吉凶是同时包含的,名字只是在特定的人身上由学者去发现变化,就同古时测字,同一字不同的人测有不同意义。 因此,纯以数理为主的五格剥象等姓名预测,并没有足够的“科学性”。不对人只对名字的预测分析,根本毫无意义。
名字不包含吉凶或者说同时包括吉凶,但并不是说起个好名字就能改变命运,不同的符号肯定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渐变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于特定人或事物,可能会因力量太小而根本毫无作用。
结合命理的取名,同样不容易。因为八字命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这可以从古代、现代大师的书籍中找到很多错误中得到引证。另外,姓名和命理并不是一个太极点,要两者结合,在命理、姓名学都不精通的情况下,可信性不高。
但姓名还是有着普遍符号意义的,姓名学因其音形义,包含着诸多信息,其多字组合意义更多,因此学者能通过其天人感应(按全息论触发的灵感),经常能够捕捉到一定的吉凶趋势。
“姓名学”是一种含有数理学、阴阳、五行学概念的命理学,是由中国古老哲学《易经》所发展出来的学问。而且姓名学是一种很方便的命理工具,因为只需要利用“姓”与“名”,就能研究一个人的命运、个性、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简单来说,如果您今天遇到一位朋友,想知道他的个性如何,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透过这种简单的方式了解。
姓名学是结构非常简单、很容易入门但却很难深入的学问。因为结构越简单的学问,往往背后隐藏的理论常常是很精髓的。尤其是坊间的姓名学书籍中经常有数理意义的错误,这样的话,就只得其门不得其入了。
解析、破译姓名有以下步骤:
(一) 书写被鉴定者之姓名,准确计算其笔画数(笔画数理, 非书写笔画)。
(二) 形成易理姓名卦象.
(三) 五格剖象,从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等五格数理诱导及五行关系。
(四) 对八字基本命盘的作用。
(五) 总观文字星、义理、数理、生肖、阴阳五行等。总论人生。

中国起名学实用大全的介绍

《中国起名学实用大全》是2011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金志文。该书讲述了起名技巧,汇集了各种起名精髓。

名字的五行,五格,三才哪个最重要

这个要看八字是否五行平衡,如果不平衡,五行取名就很重要。如何平衡,就是五格取名更有好处,其次是五行、三才。

那位能给我解释下中国人姓名的组成,包括姓、辈和名,尤其是辈分怎么取...

这是个历史问题。我国姓的历史要追朔到人类部落时代。母系时代姓不重要。到父系时代姓开始被重视。尤其是我国较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合的危害性。有封地制度后,姓多用封地名。这就是部落时代的遗风。

中国人该如何起名

姓名,是人整个一生的通识符号。姓名附载着传统上的某种意义、来历或背景(例如宗氏祖谱、纪念或寄托等),姓名最好易记、好读、张扬着主人的某种理念。这是否就带上了一些宿命的成分呢,也不好一概而论或就此作定论。 古人起名很是讲究。姓是承续或皇帝赐予,不能由自己做主,名是父辈或祖辈所给,或者成人后自己更改而得。历史上,很多人终生没有姓名,比起有名有姓的人来不见得更少。这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社会交往习俗和范围等条件所决定的。有些人可能一生数十年都只在方圆几里的狭小地域生活,所见到的人不过数十成百,所闻之事亦只是农桑阡陌、耕织籴粜之类,加之没有如现在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必要,无名无姓除了社会地位等原因外,也就是现实中无此必要。 现在不同了,每个人都需要与外界交流,既要向外界介绍自己、标识自己,也要被外界确认真实的身份,姓名就是首要的标志或符号。所以起一个优雅上好的名字很必要,当然,这主要要看父辈的想法和意愿了。 现代社会上人多,但可供起名字的字(字母)有限,可供起名的“好字”更有限,致使很多时髦的字因频繁用于姓名之中而倍显庸俗(庸俗之谓,平常也,非下流者)。可名之字过于通俗而被众多人使用,也会造成区别之辛苦,例如(只列单字)兰、茜、英、秀、佳、美、梅、敏、帅、昆、健、扬、伟、明、亮、凯、光、彬……。在学校里,有时会出现七、八位学生的名字都出现同一个字,有时甚至在一个班里就会遇到姓名完全相同的。例如张昆(鲲、堃)、王昆、李昆、陈昆、赵昆、孙昆、周昆、郑昆等。一时“昆”满天下,偶一点名就会惹得满堂笑声。 前段时间新闻报导,有人到户籍机关()改名,新改的姓名既有汉字也有字母,例如“张Y”。因为户籍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相应字段没有这种字、符(字母)混用的软件设计,因而无法实现其改名的愿望(要求),遂要求其用标准汉字。但改名者执意要字、符(字母)结合,此事最后竟上报公安部,公安部给出批示要求“按规范办理”。 中国历久几千年文明,的确从未规定过一定不能以字母入名,但这是约定俗成的民风和传承;历代王朝或也没有规定户部或有权力可以拒绝或满足这样的姓名,但是计算机系统相应的字段也确实不认可这样的字和字母的组合。其实,计算机的设计与这种字、符不相容的事实已经说明,这是与文化传统相违了。是某些人创新逐流太过激进,还是我们的管理制度或接受新潮的意识落后了呢?这恐怕是要争论很久的一个问题。 还有人,起名字专拣生僻鲜用之字,例如“曌”或“瞾”(读如zhaò)。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字在历史上只用过一次,那就是女皇武则天为自己起名生造的字,但更多的人不用也不知道这个字。所以当主人告诉对方自己叫“* *zhào”时,对方就可能将其名读或写为照、召、罩、兆、棹、诏、肇、诏……,因为它们都是发“zhaò”音。有这样名字的人,可能在生活中会有很多苦恼,遇到急事,很可能因为名字无法正确使用或验证而误事。 有一年,班里有位学生名字中出现一个“筠”字,暂且称呼这位学生叫“周筠”。第一堂课按惯例是要点名的,当我叫到“周筠”(其中的“筠”读如yún),全班同学竟然哄堂大笑,立即就有学生告诉我:“老师读错了,她叫‘zhōu jūn’!”这其实是在我预料之中的反应,学生们大概期待着每一位新任老师都读“错”了这位同学的名字。那位女学生也很有点儿不自在地站了起来,告诉我:“老师,我叫‘zhōu jūn’!,我姐姐叫‘zhōu yún’!”噢,还是双胞胎! 我告诉大家“筠”字有两个读音,读yún时其义为竹子的青皮,也泛指竹子(别称);读jūn时专指四川南部的一个地名“筠连”,唐武德七年设置,以产筠篁(泛指竹林)而得名。我还还建议这位女学生:“你们姐妹二人得有一人改名,你已经遇到了麻烦,今后会麻烦不断。”教室里多数学生都哑然,唯独周筠略显羞涩和淘气:“我爸给我起的名,我都叫了二十年了。”我建议她将我的建议转告其父,还是做些调整的好,因为一个字的读音不能你说怎样读就怎样读,外人会按照规范读音,你就得不断地解释。 人为自己的名字定音的的确有,如陈寅恪就说,恪这个字“我说读‘què’就读‘què’”。如今,在清华大学或文化学术界,若有人称读“陈寅恪(kè)”,那反倒成了笑谈。陈寅恪是国学大师(清华大学早年的国字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能够规范,一般人做不到的。 回过来再看看前面那位“张Y”,他的心态和执意而为也不难看懂。若国家由此可以规范了中国人姓名用字的章法,这位张Y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估计无望。 姓,受之于家族传承之约法;名,亦受辈份和宗族之规约,同时取决于父辈的理念。旧时姓名有姓、名、字(又字)、号(别号、自号)等区别。一般来说,名表本、字表德、号是自谓。记得那位在中央电视台主讲《论语》的Yúdān,在其喋喋之中可知其并不透彻理解姓、名、字、号的区别,故错称春秋战国人物时而有之。 中国人的姓氏保留了血统的纯正,因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生物学的巨大而无形的资源,是需要珍惜和继续规范保护的。 愿每人都有朗朗而响亮的姓名,既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的要求,又寄托了父辈和自己的希望,同时也不致经常被误读其音或错写其字。2009.08.0317:18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