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易经还是中医,先学易经还是周易

学医先学易,中医和易经为何分不开?

为什么说学医先学易呢?

提到中医,肯定离不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那么这样的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来源于何处呢?追根溯源的源头是万经之首的《易经》。

1、阴阳观念的传承

《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众所周知,划阴阳而诠天地至理者,易也。这句话正是对《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解读。

2、阴阳平衡和转化

中医学中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正是阴阳动态平衡,只有阴阳取得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下,机体才得以维持健康,一旦阴阳失去平衡疾病随之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后世也说: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恒。

而在《易经》中这种阴阳平衡和转化的关系表述为《乾》卦,所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当按“潜—见(现)—跃—飞”向上发展达到极端时,又转为“悔”,开始向相反方向转化。

3、阴阳离合

《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以此为总纲诠释了足三阴三阳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阴三阳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的道理。

而在《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指出了自然界阴阳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阴一阳,合为阴阳,分可为万千卦象。

可见,中医的很多理论都是传承自《易经》,中国的医学与易学是难以分离的,学习《易经》对中医的理论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现在有些中医学者,对易学嗤之以鼻,认为易学是神学。其实是自己不知中医理论的源泉,以其孤陋寡闻,不足道也。

学习中医需要先学习《易经》,懂点看卦,看相吗

首先,易经,它是用来推延万物的,产生发展和最后的终结,从而,让人们更容易察觉到,因为妄念而产生的错误,从而让人们乐享天命,寿终正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确实易经是医术的本源。不是的,先学习阴阳五行是应该的。

学医先学易,中医和易经为何分不开?

这要从中国文化的源头说起。

中国文化的本源是道家文化,也是就老子的自然学说,实际在老子没出现前,中国 人已经开始研究自然,只是到老子,才形成学说,就象孔子会儒家学说,实际上是周朝先贤的发展。

道可道,非常道,自然就一个循环,在太极为一个周天。有大有小,有微小,而中医的发展和易经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伏羲画八卦,传神农,神农尝百草,才是中医的起源,那时记录,全用卦经,文字当时还没有发展起来,

我们盾到的一般是周易,而周易是周朝开始,是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衍生的,根基没有变,人体还是按五行八卦来区分,包括后来的瞎子竔算命

易经成了中国文化不能超越的经典。因为后来所有的记载全从此而来。

只是因为太晦涩难怪,传承者越来越少。中医人才也是庸者多,精者少,所有,有人就攻击中医是骗子,但有时,它还是真的有用的。

希望有后世能人,将易经,和中医,用浅显的语言,科学语言重编一下,普级开来。这样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成果。

明星也看中医。

因为中医的指导思想是阴阳五行辩证施治,这一点是周易的基础内容,

请问初学《周易》,直接读《易经》呢,还是先读《易传》呢?

先读易经,如果你是想学算卦的话,就不要看易经了。我认为学易经先看周易(卦爻辞),再看易传;因为易传是解释周易的。易经包括周易和易传。百度一下:〃何清鉴_新浪博客”,内有你需要的易经内容。

《易经》与《周易》内容是一样的吗?想学学应该从哪入门?

差不多 从易经开始能更好一些不一样!先有《易经》
《易传》以解读《易经》。
《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
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应该从《周易》入门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3.htm周易
http://baike.baidu.com/view/4102.htm易经《周易》是《易经》的发展,建议先学《易经》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